文/唐萍
2015年,一部吴京主演的军事战争片《战狼》上映,2年后,《战狼2》上映,讲述脱下军装的男主角“冷锋”协助中国大使馆在非洲撤侨,该片以56.8亿票房的成绩至今保持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纪录。
有人说,这部商业电影票房的成功,是因为迎合了国内不断高涨的爱国主义。
3年过去了,“战狼”的影响早已超出电影本身,甚至引申到外交领域。
所谓的中国“战狼外交”从何而来?当中、西方在谈论“战狼外交”时分别指的是什么?中国外交部在回应“战狼外交”时有何变与不变?
“战狼外交”:西方制造的叙事陷阱
BBC今年5月一篇报道给中国外交言论特征“下定义”:对外界的指责加以直接的言语攻击,而非用理据驳斥或解释;以谤止谤反击未经证实的言论,要么批评东道国处理疫情不利而将责任推卸给中国,要么扬言可能对东道国实施经济报复。
按照西方媒体的“话语设置”:中国以前韬光养晦、温和有礼,现在直接、强硬回应,这种外交风格转变是所谓“战狼外交”。
“西方媒体认为‘战狼外交’,代表中国的好斗、咄咄逼人。他们认为中国就应该是东亚病夫、是待宰的羔羊。现在中国出来澄清,他们不习惯了。”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对深圳卫视
网站声明:本文,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