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想长大(马上18了感觉不想长大)

1.实习生回来了

今天在办公室午休,半梦半醒间,听到同事们议论:“实习生回来了,回学校了……”。医学生实习时间是9个月,多在外地的单位或企业,现在远远没到实习结束的时候。我带着满头问号走出去,看到走廊里挤满了一群化着妆的漂亮女孩,年轻,靓丽,和正在施工的灰扑扑的校园形成鲜明对比。

她们为啥这时候回来,实习还没结束呢?我疑惑地望向旁边同事。同事叹气:她们受不了,觉得实习的地方压力太大,还有个学生因此想退学。

2.不速之客

还有这种操作?我一脸听天方夜谭的表情。

是的,我带的那个班主要的实习岗位是美容师,需要比较大的体力耗费。有的学生就不想做,嫌累。

其他几个班不是做美容师的,她们怎么也回来了……我话音还没落,办公室推门而入一个中年男人,大口喘着粗气坐下。后面紧跟着一个低着头、戴眼镜的短发女孩。

今天也太热闹了吧,从没见过办公室来这么多人。

3.压力太大

你们学校这是怎么安排的?我女儿还这么小,一去那里实习,就规定要她卖出多少产品,压力太大了,她说她受不了!

男人义正言辞,抗议滔滔不绝。实习企业的负责人和老师立刻跟过来解释,这家企业的工作要求已经很低,比起其他学生来说,她承受的压力实在算不上什么。即便不在这里实习,也总要完成实习任务才能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一番沟通之后,这位激动的家长终于平复了情绪,表示之前不太了解这个行业,也认为自己的女儿的确需要更多锻炼才能获得成长。

4. 不必羞耻

我之前的疑惑终于有了答案。重复的技术性劳动,学生们觉得枯燥、无趣、累;销售类需要与人沟通、出差的工作,学生们觉得压力太大,无法达成业绩。

这么看来,他们拒绝的是实习这个过程吗?

不,他们拒绝的是成长。

虽然生理上早已成年,但他们心理上并没有做好投身社会洪流、成为一颗螺丝钉的准备——这意味着牺牲自己的休息,让渡自己的利益,付出时间、克制情绪去完成一些看起来并没有意思的任务。

自我放任是人类的本性,在父母的呵护下享受事事有人出头、自己不必负责的生活,是大部分人的本能,不需要觉得羞耻。

5.我做不到

我们每个人都很难面对自己的丑陋。特别是接受过基础义务教育的年轻人,老师家长偶像明星都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应该努力,应该成长。

可是我们偏偏不想。

不是不能,是不想。认知上的“我应该”和实际上的“我不想”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让我们觉得特别无力。既然无力,干脆就此停下——什么都不做,那就不会错。

长此以往自我否定,会陷入消极被动的怪圈,再也走不出来。

6.本性的底色

懒,贪,痴,色,人之本性。本性是中性的,有了它们才能保护我们安全地生存,吃饱穿暖,保证休息、健康和快乐,不至于暴毙。

有本性我们才能成为人,这不可怕。

可怕的是我们放弃自我改进的尝试,放弃变得更好的机会,还以为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事无成,永远比不上别人”。

7.完全不同的大学经历

刚才和朋友聊天,她看了我昨晚培训的直播课,提了中肯的建议,和我热烈地讨论。聊到她上大学的时候,她说学校的公众号做得特别好,负责运营的学生经常熬夜肝推文,负责社团的会热情地组织各种活动。

当时她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只喜欢宅着追剧。不过她也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并不觉得那段追剧的时光有什么遗憾。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朋友。他在大学时是热情满满组织活动的类型,因为喜欢电影,利用学校社团的平台,做出了全国范围内的电影活动。

直到毕业多年后的今天,他还奋斗在热爱的电影和活动组织上。提起当年在学校里一起累、一起难、一起快乐和付出的日子,仍然是眼神明亮,充满希望。

8.怎样面对自己

无论是宅着还是热血,我们在年轻时可能会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一旦选择了,就都是可行的途径。

但面对成长的课题始终只有一个:怎样面对自己。

这一点无法假手于人,只能靠我们自己。

只有接纳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预期理想的计划,才能顺势而为,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拧巴的人。

有时候我们不是不想长大,只是不想面对自己必须经历的改变。

因为无措,因为无知,因为恐惧,所以回避。

其实只需要一点点勇气,正视和承认自己,悦纳和包容自己,我们就不会再害怕长大。

网站声明:本文,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