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比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等差&等比数列公式及性质结论大全

文章目录[隐藏]

  • 求和公式
  • 等比例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求和公式

等比例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

三月到学霸特别整理了2022年高考第二轮复习的高中数学算术级数求和公式+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

等差数列是一种常见的数列,可以用AP表示。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其前一项之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称为等差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差数列的容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一)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公式法

位错减法

求和公式

4.分组方法

有一种数列,既不是等差数列,也不是等比数列。这类数列如果适当分解,可以分解成几个等差、等比例或常见的数列,然后分别求和,再组合。

5.消除拆分项目

适用于分数形式的一般项公式,将一项拆分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的差,即an = f (n+1)-f (n),然后相加抵消掉许多中间项。

总结:这种变形的特点是原序列的每一项拆分成两项后,中间的大部分项相互抵消。只剩下几样东西了。

注:其余项目具有以下特征

其余项目前后的位置是对称的。

其余各项的正负是相反的。

6.数学归纳

一般来说,要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有以下步骤:

(1)证明当n取第一值时命题成立;

(2)假设n = k(k≥n的第一个值,k为自然数)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也成立。

示例:

验证:

1×2×3×4 + 2×3×4×5 + 3×4×5×6 + .……+n(n+1)(n+2)(n+3)=[n(n+1)(n+2)(n+3)(n+4)]/5

证明:

当n=1时,有:

1×2×3×4 = 24 = 2×3×4×5/5

假设当n=k时命题为真,那么:

1×2×3×4 + 2×3×4×5 + 3×4×5×6 + .……+k(k+1)(k+2)(k+3)=[k(k+1)(k+2)(k+3)(k+4)]/5

那么当n=k+1时,有:

1×2×3×4+2×3×4×5+3×4×5×6+……+(k+1)(k+2)(k+3)(k+4)

= 1×2×3×4+2×3×4 * 5+3×4×5×6+……+k(k+1)(k+2)(k+3)+(k+1)(k+2)(k+3)(k+4)

=[k(k+1)(k+2)(k+3)(k+4)]/5+(k+1)(k+2)(k+3)(k+4)

= (k+1)(k+2)(k+3)(k+4)*(k/5 +1)

= [(k+1)(k+2)(k+3)(k+4)(k+5)]/5

即当n=k+1时,原方程仍然成立,用归纳法证明。

7.项的总和。

(常采用先试后求和的方法)

例如:1-2+3-4+5-6+…+(2n-1)-2n

方法1:(并发)

求奇数项和偶数项之和,并减去它们。

方法二:

(1-2)+(3-4)+(5-6)+……+[(2n-1)-2n]

方法三:

要构造一个新的数列,可以借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组合。

an=n(-1)^(n+1)

(2)等差数列的判断及其性质

等差数列的判断

(1)a(N+1)-a(N)= d(d为常数,n ∈N*)[或a(N)-a(N-1)= d,n ∈N*,n ≥2,d为常数]等价于{a (n

(2)2a(n+1)=a(n)+a(n+2) [n∈N*]等价于{a(n)}等差数列。

(3)a(n)=kn+b [k和b为常数,n∈N*]等价于{a(n)}等差数列。

(4) S (n) = a (n) 2+b (n) [a和b是常数,a不为0,n ∈N*]等价于{a(n)}是等差数列。

特性

在差等差数列中,第一项和最后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之和相等。并且等于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之和;特别是,如果项数为奇数,则等于中项的2倍。

即a(1)+a(n)= a(2)+a(n-1)= a(3)+a(n-2)=…= 2 * a。

例:a(1)+a(6)=12依次为:1,3,5,7,9,11;a(2)+a(5)= 12;a(3)+a(4)= 12;即在一个差的等差数列中,第一项和最后一项距离相等的两项之和相等。等于第一项和最后一项之和。

顺序:1,3,5,7,9中a(1)+a(5)= 10;a(2)+a(4)= 10;a(3)= 5 =[a(1)+a(5)]/2 =[a(2)+a(4)]/2 = 10/2 = 5;也就是说,如果项数为奇数,且总和等于中间项的2倍,也可参见算术中的中项。

本内容由本站 小编 网络整理发布,如果你觉得有价值可以转发告诉朋友们!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