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里面的长亭送别描述概括,全文赏读《长亭》曲词和句子解析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心血之作。清代批评家梁廷南在《曲话》中描述:“世传的《西厢记》,刚写成...如此苦心构思,累死了。”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西厢记》感情真挚、文字华美的原因。如何欣赏《长亭送别》的歌词,享受爱情的绵绵情意?

先重复,转置,联想,品味人物和作者的感受。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方显其意。”“长亭送别”的关键是表达一个“送别”字。清代诗人杨方灿曾说:“声是泪之歌《长亭》。”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阅读,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去体会其中的滋味,我们就感受不到大师强烈的离别,感受不到作者无限的同情,更难以感受到作品的人文之美。

比如【四煞】一首歌:“这悲伤会诉诸谁?我只知道我爱你,但上帝不在乎人是否憔悴。黄河溢泪,华岳三峰低恨。夜里倚着西楼,看见一些古老的落霞路和颓柳。”如果我们进入角色,一边读书一边抱怨“上帝”,想象自己一个人爬上西楼,目睹血淋淋的夕阳,也许会突然感受到“向谁诉苦,自己却只知相思”的悲伤与苍凉,歌词的美好就会在心里。

二、找准眼字,以眼带纲,准确把握歌词主题。

古人喜欢在写作中精炼词语和句子。它们要么包含在景物的描写中,像眼睛一样向人们暗示。或者直接说抒情,把自己的感受表达给别人。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通过林黛玉对此赞不绝口:“言戒人,余香满。”

例如,一首歌:

送你过青山,疏林不美,轻烟暮光罩你。夕阳沉默,秋风倾听马嘶。你为什么懒的上车?为什么来的时候这么着急,走的时候又这么晚?

前几句是景物描写,感情表达含蓄;最后一句抒情,用词“急”“晚”:莺莺对时间的感受,表现了她对张生依依不舍的感情,揭示了上述景物描写的深意。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评价说:“全书一波三折,只写这急句”。可以说是抓住了可以举一反三的提纲,抓住了歌词的主旨和欣赏方法。

第三,梳理意象,分析意境,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美。

明代名人王骥德在他的《曲录》中说:“西厢记是千古佳作,是一个微妙的词。不容易偷看。”大概是说《西厢记》精挑细选意象、用词,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抒情含蓄而强烈,婉转动人。

比如【好】:

蓝天黄花紧西风飞南北。谁会被霜降灌醉?总是让人落泪。

蓝天、白云、黄花、红叶、风、雁影,这一组具有深秋特色的凉景被作者收进了笔下,形成了秋景萧瑟苍凉的艺术境界,本来就是感伤的。

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歌词出自宋代范仲淹《苏牧者》中的“青天黄叶地”和《西厢记》中的“莫道曼心如铁,而你眼中满是红叶”。作者又对它们进行了提炼和整理,创造了一个新的境界,更符合女主角的性格和感情,更简洁含蓄。而将“做”字改为“总”字,尤为精妙,使眼前所见所闻与“那些黯然失落的人”的千古叹息融为一体,其融情景为一体的意境艺术力量,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本内容由本站 小编 网络整理发布,如果你觉得有价值可以转发告诉朋友们!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