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花呗用了也好几年了,之前一直都只知道去商场超时淘宝购物消费,还不知道原来花呗还可以这样用?今天给大家分享花呗怎么自己去免费套出来,自套方法大概分为四种,这四种方法总结了当下所有自己免费套花呗的流程以及方法,每种方法都可以把花呗的额度套出来,大家可以借鉴分享。
套蚂蚁花呗?全网最大的花呗提现商家,费用低、效率高、安全有保障!
潮州套蚂蚁花呗支付宝花呗有4个办法可以套出来:
第一个办法:购物模式:就是在支付宝商城购物,拍手机,平板配件这些东西,转手低价卖给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等等。还有就是在联系黄牛(支付宝商家)这样的店铺来发商品发货,货到给你结算,这样的到账快。
第二个办法:通过花呗闪付来操作,这个是需要你先开通花呗闪付才可以的,开通后支付宝商城会给你个虚拟的卡,上海银行或者浦发银行卡,都是虚拟的卡号。操作办法,要提供你的闪付卡号,支付密码,收款支付宝,名字,你配合接受验证码就可以了,这个到账快,费用也低,5分钟内完成。
第三个办法:这个办法类同与第一个办法,只不过这个是出库就回款的,也是就是说,商家用你的号下好的订单,等商品出库就可以结算了,出库是物流更新到分拨中心就可以了,这个流程的要求是账号必须经常使用,并且没有退款记录才可以。
第四个办法:那就是走支付宝商家第三方店铺,也就是个人店铺,商家用你的账号下好单后你去付款,付款后,商家上号处理订单,一般操作流程10分钟左右吧,到账也是10分钟左右,前后也就20分钟左右吧。费用7折,如果不是急用建议走别的流程。
以上的操作办法都是要商家下单,客户来付款的,付款后给商家截图就好,为什么要商家来下单,那是因为商家要上号确定支付宝上号身份看看实名是谁,打款的时候,谁的支付宝号汇款给谁,这样对大家都负责的。还有操作期间不要贪图便宜,一定要认准靠谱商家切记不要贪图便宜吃大亏啊。一定要注意安全,还有大家一定要珍惜个人的信誉。好了今天说道这,不明白的可以联系客服。
花呗怎么套出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供大家阅读参支付宝花呗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进行取现。提取的方法有两种,他们分别是:
第一种:通过和店铺的卖家进行协商,你拍下订单后,让对方填写自己的收货地址,你支付金额之后,通过支付宝花呗支付的钱会转到对方的账户中,然后让卖家把钱转给你,抽出一笔打赏买家。这样就可以实现花呗提现了。
第二种:在支付宝购买商品时先使用花呗支付,在订单完成后,到个人中戏支付花呗欠款,选择使用信用卡支付。等到支付完成后,把刚才的订单退掉,使用信用卡支付的钱不会退回信用卡,而是会退到支付宝账户。支付宝提现只能提现到借记卡,完成换现。
潮州套蚂蚁花呗
最近,我国央行放出消息,表明了我国继续发展数字人民币的决心。根据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已有15个省(市)建立了数字人民币试点,10家运营机构在通过综合评估后获得了推广的资格。截止到今年8月底所有省市的试点,总计发生了3亿6千万笔交易,交易涉及的总金额超过1000亿元,已经有560万个商户门店参与其中。
现在很多人喜欢把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工具混在一起。实际上,数字人民币与移动支付工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数字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而微信和支付宝只是移动支付工具。第二,数字人民币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完成移动支付,而微信和支付宝等移动工具并不具备这个功能。
当然,数字人民币由于推出的时间并不长,从目前交易规模和使用频率来看,是无法与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相抗衡的,也就是说现阶段数字人民币还无法完全替代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工具。那么,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到来,会给我们老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呢?
第一,数字人民币安全性更高。数字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是由我国政府进行信用背书的,其安全性是非常高的。而移动支付工具是由国内一些互联网巨头在背后进行信用支撑,一旦这些互联网巨头出现问题,老百姓放在移动支付工具上的钱就有可能遭受损失。此外,数字人民币在进行结算支付时,是不需要任何手续费的。
第二,数字人民币具有可追溯性。就是数字人民币会把用户每一笔资金交易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防范洗钱、电信诈骗、非法交易、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举个例子,如果某用户遭遇到了电信诈骗,使用的是数字人民币付款。而在案件发生之后,警方就可以根据数字人民币提供的交易信息,很快追溯到犯罪分子,马上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破案。
第三,数字人民币交易更加灵活。如果你碰到手机坏了,或者没电了,或者因手机欠费没有了网络,也不用太担心,如果是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智能手机进行数字人民币直接结算交易的。而如果是手机坏了,或者没电了,你也可以通过智能手表、可视卡等设备实现交易。这样一来,数字人民币大大方便了使用者在特殊环境下的结算交易。
第四,随着数字人民币的逐步推广和普及,能给我们国家有关部门更好的提供精准的数据,比如国民消费、银行信贷、货币发放、存款等详细信息,这可以给我国的宏观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同时,由于我国在数字人民币的技术上面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届时就会有更多的国内外人士使用数字人民币,这对于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是很有帮助的。
央行最近强调了我国将继续发展数字人民币的决心,这也意味着,数字人民币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数字人民币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人民币由国家信用背书,使用更安全;2、数字人民币可以防范一些违法行为,使其无处循形;3、数字人民币交易更加灵活方便,即使没有网络也可以完成交易;4、数字人民币会为我国决策层提供更加详细的数据,这样对我们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更加有利
2022年,双十一迎来第14个年头,人气却不复当年;人到中年,双十一眼前的难关越来越多,流量红利枯竭、消费欲望下降、折扣缩水……到底是谁在杀死双十一?
9月26日,天猫公布双十一招商规则:报名时间为9月26日至10月10日,商品价格要求为活动价小于或等于价格校验期最低标价的9折。此外天猫还对参加双十一的商家提出基本要求,如店铺综合体验分、商家活跃度、违规扣分纪录等。
10月,双十一硝烟渐浓,天猫将在10月24日晚上8点开启预售,10月31日和11月10日晚8点有两波正式开售。京东也在差不多时间公布双十一玩法。
在经历了堪称历史最冷的618之后,阿里、京东都希望通过本届双十一一扫消费低迷,竭尽所能地讨好消费者。针对网友广泛诟病的预售期过长“疲劳节”、满减规则复杂“算术题”、优惠力度下降“套路节”等问题,阿里、京东们也在用实际行动作出回应。
然而,这改变不了这些年双十一走下铺路的态势,双十一所暴露的疲态、复杂、套路等问题依然存在,流量大盘日益枯竭、促销模式失去新鲜感、中小商家生意越来越难做、短视频等新兴电商平台崛起、将双11常态化的拼多多……都让双11这一有着14年历史的促销IP走得日益艰难。不论是开创者阿里、跟随者京东、拼多多、苏宁,以及抖音、快手等新势力都越来越难讲出新的故事。
双十一的成功是行业的贡献,双十一式微也是行业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回顾双十一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探寻其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讨论其走出困境的可能。
双十一的诞生:C2C电商没落,B2C电商兴起
2007年夏天,张勇和阿里巴巴第一次产生交集。
经时任阿里CFO蔡崇信安排,当时还在盛大任职的张勇奔赴杭州会见马云、孙彤宇和彭蕾等阿里灵魂人物,得到高层们集体青睐。在处理完盛大的二季度财报后,张勇在8月底加入阿里担任淘宝网CFO。从此,阿里多了一个花名“逍遥子”的人物。
彼时,蔡崇信一度被认为是马云接班人的头号种子,当时可能没有人想到,张勇日后会沿着这位引路人的足迹,从CFO做到CEO,成为阿里帝国的掌舵人。
张勇在阿里的履历足够辉煌,有许多拿得出手的实绩。但如果要从中挑出一个代表作,那一定非双十一莫属。
为什么会创造出双十一?
在张勇日后的回忆中,双十一的诞生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历史必然,但更多是一次被动的尝试。
淘宝衰落、天猫兴起 是双十一诞生的基础
之所以说双十一是历史必然,是因为其诞生顺应了中国电商行业的历史潮流:即从C2C到B2C的转型,主打中小个体卖家的淘宝衰落、主攻品牌商家应对京东冲击的天猫兴起,是其中的缩影。
众所周知,中国电商起步于C2C,但这个模式却存在生来缺陷。
2000年成立的易趣网是中国C2C电商的鼻祖,在淘宝成立前也曾一家独大,上线两个月就收获4万注册用户和650万美元风险投资。刚上线的易趣网如同一个大型线上跳蚤市场:注册用户在平台上免费发布商品并直接和买家对接,买家通过汇款等方式支付,二手随身听、CD机、电脑硬盘成为电商平台的初代爆款。
由于当时中国网民群体极小、网购观念淡薄,电商的普及并不顺利,人们对线上消费特别是二手商品的质量以及平台权威的质疑从未断绝。缺乏配套的物流、支付与售后服务体系,更是放大了C2C模式的缺点。
面对巨大的挑战,易趣网选择并入国际电商巨头eBay,但后者移植到中国市场的北美模式却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这给了淘宝网后来居上的机会,其于2007年成为中国最大综合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400亿。
看着主攻自营B2C模式的京东在眼皮底下崛起,马云很快意识到C2C模式的瓶颈。2008年淘宝网旗下B2C平台淘宝商城上线。2009年马云对外表示“淘宝从来都不是C2C,也从来没想过向C2C方向发展”,在口头坚决地与C2C切割时,阿里电商加速向B2C方向转型。
毫无疑问,中国电商行业的C2C时代是小众的,B2C才是根基。今天阿里以闲鱼平台将C2C再做一遍,但收效甚微,多年来闲鱼都难以摆脱边缘业务的命运。而在电商行业往B2C转型的过程中,电商平台也取代用户成了线上交易的中枢,其对用户、商家等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是生意跑通的关键。
而双十一,就是平台用来催化行业竞争、释放消费者购物欲望和促进仓储物流、流量分发、移动支付等环节不断提升的“抓手”。
阿里内忧外患之际 逍遥子以双11“定江山”
淘宝商城的诞生,并没有解决阿里所有烦恼。
当时,压在阿里心头的大石有两块:一是淘宝的B2C转型并不顺利,二是京东在资本加持下正在掀起新一轮行业革命。
2008年10月份,成立还不满半年的淘宝网商城事业部宣告解散,负责B2C业务的黄若离职,B2C的重担落在了张勇的肩上。彼时,阿里的双子星是B2B和C2C,前者是香港上市公司,而承载B2C的淘宝商城尚未壮大。
与此同时,阿里面临的外部威胁正不断加剧。
2008年次贷危机后,京东迎来至暗时刻,重资产运营模式、自建物流体系吞噬了海量资金,尚未实现盈利的京东估值跌到巅峰期的20%。在最低落的时候,刘强东拿着企划书见了40家私募基金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白马骑士。
“如果融不到钱,我们前面所有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关键时刻,高瓴资本掌门人、刘强东的人大学长张磊慧眼识珠,给京东送来了3亿美元救命钱。据说最初刘强东只想寻求7500万美元左右的融资,张磊主动加码投入令刘强东又惊又喜。现在看来,与其说张磊信赖刘强东,倒不如说是高瓴在押宝京东及其背后的电商B2C模式,这也符合高瓴资本秉持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拿到高瓴资本融资后,京东加速重资产的供应链打造计划,继续坚持自营模式,刘强东笃定B2C才是电商的未来。当时,猛攻B2C的不只是京东,在VC们充沛弹药的加持下,垂直B2C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立足垂直领域的当当、一号店、唯品会,转型线上的苏宁易购和国美,获得腾讯加持的易迅网等,共同将B2C浪潮推向顶峰。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此时的阿里电商再贴切不过,调动商家、用户的热情,擦亮B2C招牌是最紧急的任务,在一次非正式内部会议中,张勇和他的智囊团们灵光一闪,提出了一个最传统的想法:来一场大促销。
全部商品打五折,全国包邮,就算在美国有深厚历史的“黑色星期五”都没有那么大胆、激进的玩法。但为了打开B2C的缺口,释放商家和消费者的潜力,张勇决定“玩一把梭哈”。
11月11日这个日子则是巧合。当时,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网民关注的“光棍节”概念刚刚兴起,这群人正是淘宝商城的目标客群,再加上11月前后几乎没有什么传统节日,空白的日历给了阿里“天选”的造节空间。
就这样,在2009年,只有27个商家参与的第一届双十一诞生了。
多年后再回忆起这段往事时,张勇才意识到双十一的意义和作用已经超出了购物节本身——双十一真正打开了从业者的想象力、重塑了消费者的认知并让外界意识到中国电商市场的强大潜力:“电商是脉冲式的,今天的峰值就是明天的常量。没有双十一,就没有如今的中国电商市场规模。”
双十一的爆发:本质是对人、货、场的重构
双十一的GMV增速,确实很夸张。
2009年双十一元年,淘宝销售额只有5000万元,此后几年都成倍增长:年的9.36亿、2011年52亿、2012年191亿、2013年350亿、2014年517亿、2015年912亿再到2016年突破千亿。
从5000万到破千亿,这个成绩不是阿里、京东或任何电商平台凭一己之力获得的。从实体零售业的复苏和新消费的兴起,到社交媒体提供的流量路径,再到云计算、移动支付等前沿技术和现代物流的保驾护航,电商上下游行业共同助力双十一的崛起。
双十一在数年时间内成为中国电商行业的标志,靠的是产业链上下游、无数商家、消费者和从业者的共同助力,是一场零售业大革命,一次对“人-货-场”的重构。
平台:抢用户是第一要务 流量战、补贴战纷至沓来
2011年,淘宝商场从淘宝网独立,次年宣布更名天猫,成为双十一主阵地。走出至暗时刻的京东正在加速拓客,走向大众消费者。在两大巨头带动下,双十一全面爆发。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电商用户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期。艾媒咨询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商用户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65.7%、58.6%和62%,是年均复合增长率最高的一个阶段。
(图片来自艾媒咨询)
大量新用户“触电”,电商平台加速抢人,双十一是年度最佳抢人窗口。
怎么抢?马云和刘强东不约而同拿出了最有效的杀手锏:广告轰炸与折扣让利。
2011年参加双十一混战的电商平台达到双位数,口口相传的消费者都试着去天猫、京东“薅羊毛”。2012年8月,刘强东宣布京东商城所有大家电品类未来三年保持零毛利,并承诺“至少比国美、苏宁便宜10%以上”,此举给双十一价格战埋下伏笔,多年后雷军承诺“小米硬件毛利率不超过5%”不过是刘强东玩儿剩下的。
除攻击性十足的京东外,当年大部分电商平台也都拿出满满诚意:天猫延续全场五折和充值满减的常规操作,苏宁易购有“三天三夜超级零元购”活动,国美打出全线商品降价40%的口号……在套路满满“算术题化”的今天再看当年的双11,消费者都心存怀念。
电商平台对流量是贪婪的。在流量战方面,天猫和京东都拉拢有流量的盟友,阿里和京东的投资版图还很小,但已在将诸多有流量的互联网企业纳入麾下。从各大浏览器到移动APP,双十一预热广告从10月起就轮番轰炸,一度成为当时互联网广告的主要投放主题。
2012年10月底,一度想跟阿里、京东一站的当当决定牵手天猫,其图书、百货等品类商品接入天猫平台参与双十一混战,对此李国庆作出了无奈回应:“谁让人家流量大呢。”
根据惠惠网发布的数据,2012年双十一期间,天猫和京东消耗了电商行业57%的流量,这反映出电商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增强,B2C本质是平台经济,强者恒强的规模效应十分明显,当时就已取得市场统治地位的天猫和京东,多年来都扮演着双十一的绝对主角。
商家:新锐品牌抓住年度盛事脱颖而出
京东早些年坚持自营策略,留给新锐卖家的机会不多,阿里成了孵化第三方卖家的温床。阿里也意识到,双11不能只服务于成熟品牌“清尾货”,而是要成为一个共创平台:只有商家不断壮大、供给不断增加,特别是新品牌、新产品不断涌现,双十一才能维持旺盛的生命力,乃至长盛不衰。
淘品牌的兴起,就是淘系电商和双十一的辉煌见证。
张勇曾表示,双十一的成功,本质上是源自“一种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增长的最大潜力,来自生活方式的变化。”在这一点在后来被阿里延展出“新消费”、“消费升级”等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概念。
2012年至2015年,韩都衣舍、茵曼、裂帛等新锐品牌年年杀入双十一销量榜前十;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和百草味三大零食巨头崛起;御泥坊、韩后等初代网红美妆品牌崭露头角。
平台的扶持,加上新消费兴起是淘品牌爆发的基础。主营线上的策略、贴近年轻人的营销策略、品牌定位与产品供给,让淘品牌们迎来高光时期。
2016年,阿里宣布成立“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辅助淘品牌登陆资本市场。随后,三只松鼠为首的一批淘品牌成功IPO,平台和商家实现共赢。
供应链:十年黄金期仓储物流从大到巨大
在淘品牌外,另一个与双十一互相成就的行业是物流。
头两年,参与双十一的商家、消费者以及订单量都很有限,售后物流问题不突出。等到双十一GMV疯狂增长的时期,爆仓、物流时间长、价保退换等问题爆发,电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捉襟见肘。
2011年,顺丰外的快递公司全部在双十一期间爆仓,2200家线上店铺、2200万件包裹,打了快递公司一个措手不及,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电商平台,都意识到物流体验已成为双十一的“阿克琉斯之踵”。
接下来引领物流革命的,同样是京东和阿里两大巨头,前者的自营模式和后者的联合路线殊途同归,将中国物流行业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双十一出现爆仓,凸显出京东自营物流体系的优势。2012年,京东自营干线车队和青龙运输管理系统正式上线,2013年第1000个配送站建成且推出极速达服务,京东物流的实力甩出了老对手阿里一大截,逐渐成为京东的“长板优势”,反过来自然也成了阿里的短板。
2013年阿里成立菜鸟网络,将通达系快递企业纳入麾下,以类似于安卓PK苹果的开放模式来联合对抗京东。
到了2017年左右,双十一物流配送速度已不再是用户诟病的焦点。根据菜鸟发布的数据,这一年全国快递物流从业人员超过260万人,干线车辆同比增长59%,航空运力也增长了40%。
整个物流行业也在这几年迎来黄金时期。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1-2017年中国快递业务量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阶段。2017年,全国快递业务量首次突破400亿,人均年网购商品数达到75.66件。
(图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平台、商家、物流各种buff叠满,2017年成了双十一的巅峰时刻,阿里和京东的竞争也达到顶峰,大屏滚动播放的实时GMV不断刷新各种纪录:天猫11秒成交额破亿、28秒破十亿、12小时超2016年全天。
不过,2017年的双十一也多了很多意外插曲。
当年双十一结束后不久,时任阿里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的王帅疑似不满京东延长活动周期推高双十一成交额的做法,并暗讽道“如果京东原因,可以把一年的下单金额都算成双十一的战绩,能让自己开心也不是一件坏事。”
当时还在担任京东CMO的徐雷也是丝毫不退让,直接回怼阿里:
“为啥你家可以提前预售20多年开卖然后算一天销售额,我们就不能正常开门做生意只算11天购物季销售额了?”
两大巨头高管直接隔空互呛,不止增加了火药味,也隐约传递了两者的共同焦虑,似乎也暗含了双十一由盛转衰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