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热搜事件
(不知道《惊雷》的朋友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哦~)
防diss(怼)栏:“下里巴人”现如今用于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图| 来源网络
近些日子,“杨坤diss《惊雷》”上了热搜。杨坤老师只是随口在直播间发表了一下对《惊雷》的看法,为什么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呢?
图| 杨坤diss《惊雷》
回顾杨坤diss《惊雷》现场,主要发表了这些意见,“太难听”、“这根本就不是一首歌”、“俗气”。从字面上来,慢慢地嫌弃、讨厌已经溢出了屏幕,可以说,具有极大名气的杨坤老师这么一搞,算是代表性的公开表达了对《惊雷》的不满。
分析爆火原因:
喊麦的文化冲突
我们知道喊麦属于小众文化,它没有大范围的流行开来,但是大多数人也对喊麦有些许了解,可能你我随口都能哼两句出来。喊麦属于网红文化,得益于这些年来直播的爆火,一批“MC”主播用无曲调,或者无明显曲调的rap形式火了起来,并逐渐脱离了说唱,成为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图| 来源网络
而正因为如此,说唱和喊麦本来就有一些文化冲突的,说唱的瞧不起喊麦的,喊麦的希望能够证明自己的文化优越性。
喊麦的过往
但喊麦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说,小众音乐是小众喜欢,大众无感的话,那么喊麦却是小众接受,大众中很大一部分是有点不太能接受,甚至讨厌的,这也和他的形式和过往有关。
首先,喊麦的形式戾气很重,歌词中也充斥着狂傲和骄横。谈及喊麦,我们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社会人”。喊麦喜欢套用一些古诗词或者网络流行语,用一些奇特的发音,语调,伴随着节奏感强,但比较“土味DJ”的伴奏,去表现。一般来说,喊麦的人不是大多数不是科班出身,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专门的音乐背景。它不像艺术家那样创造美好的艺术作品,让人们陶冶情操,传递爱和正能量。当然这就要谈及喊麦的过往了
形式是一方面,喊麦的过往是有些许不堪的,因为歌词充满戾气,黄赌毒随口就来,导致当年的知名主播mc天佑被封杀,这是必然的,价值观导向不好,带坏社会风气,必然会招来封杀。也正是因为这种过往,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喊麦的影响都是不好的。喊麦会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图| 喊麦内容低俗
所以如果喊麦的形式趋于一成不变,内容导向依旧靠近“边缘地带”,那么喊麦基本上不会有很好地发展的。
重回大众视线
《惊雷》的爆火算是喊麦重新回到大众视线的一个热点事件,各个视频播放平台,包括一些音乐平台上,《惊雷》脱颖而出,曝光率极大地增加,喊麦在被限流之后,重新得到了露面的机会,回到了大众身边。
而其实,大家听《惊雷》,好多都是以猎奇的心态走的,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多少人会爱上这种音乐模式,反而杨坤老师的diss说中了大多数人心声,既对于这种音乐形式的困惑不解。
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公众人物的杨坤老师选择发生diss,自然吸引了多方的目光,换言之,也相当于是把文化冲突直接摆在了台面上。
图| 《惊雷》作者回应
除了《惊雷》作者回应之外,还有各路网红出来声讨。但是选择形式确实不太好, 除了选择将杨坤老师的《无所谓》喊麦化,还将《惊雷》用《无所谓》的曲调唱出来,这波硬怼说实话,很没有风度,其实也侵犯了版权。
图| 各路网红发声
所以这次事件只是一个途径,给了机会使各种冲突得以爆发。
小结
如果按照价值观导向来讲,我们当然选择尊重文化差异,但是这种尊重应当是值得的,相互的,文化得以发展必须要取精华去糟粕,这样才能让大众接受,擦边球更是要避免。文化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价值取向在时代大背景下是有对错的,如果相违背而行,那么就要受到舆论洗刷,收到指责和惩罚。
杨坤老师再发声
不同于各路网红的回应,杨坤老师的回应就显得体面的多。
首先提倡不过多占用公共资源。
“咖啡呢,我也爱喝。”
(品尝咖啡)
“大蒜呢,我也爱吃。”
(品尝大蒜)
“但是’惊雷’就算了”
并邀请喜欢或者不喜欢他的人都可以在周五(4月17日)晚八点半,来他的直播间。
“我们来好好聊一聊现在的网络音乐”
“恩~”
(皱眉)
“味道很特别”
(再喝一口咖啡)
图| 杨坤老师再发声
原创:黑枭GC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各种各样精彩的内容,希望各位能够点赞,关注,转发。各位的鼓励是我前进的不竭动力。
希望各位能够在我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