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是什么意思?

关于《学会提问》这本书,我之前写过两篇心得:

学会提问:不会制冷,也能评价冰箱; 学会提问:它不是教你杠(附全书思维导图);

今天想再详细聊一下书里我感受比较深的问题—— 明确词语的含义。

书里有一节专门讲“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在找到论点和论据后,要“准确辨认出关键词或短语的确切含义”。可能在有些朋友的眼里,这是个相对简单的操作。其实并不简单。

我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层次:

1)新概念、新说法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了。

这里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新事物出现的频率确实高了很多。比如,从去年到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核酸检测“成了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但即使都是核酸检测,一个做鼻拭子的人和一个做咽拭子的人聊天,一个插鼻子一个插喉咙,聊起身体上的感受就很可能会”跨服“;再有,之前很红的”凡学“,我们说”凡尔赛文学“指的是明贬暗褒式的炫耀,但是对”反向凡尔赛文学”的理解就不那么一致了。最近看到微博和豆瓣上都有个”反向凡尔赛文学创作大赛“,里面的参赛作品内容指向写成什么样的都有。

另一方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烂风气,很多本来大家都很清楚的事情,非要硬造一些新说法,包装得看起来很高大上,经常把人说得云里雾里;什么“全场景”、“全链路”、“赋能”、“共创”、“私域流量”,这年头,不学点新词,都不好意思张嘴跟人聊天。吹水的时候可以随便说,但如果要动真格的,还是要搞清楚说这些话的人到底是什么意思,不然最后“落地”的事情可能就会南辕北辙。

2)本以为是约定俗成,其实还需深究。

有些我们本以为是大家都懂的,其实仔细想想还需要深入确认。

我之前是做在线教育平台运营工作,主要是面向用户。去年因为某些阴差阳错,做了大半年的企业内训在线平台的规划和产品工作,和开发同学对接。开发同学写代码,面对的是机器,计算机的语言是个非0即1的世界,人为的因素可以灵活,但落实到代码里,很多定义就必须要非常明确。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在线教育,会提到“完课率”,这是个数据上的百分比:

完课率=(学完课程的人数/参加课程的人数)*100%

这个术语做在线教育的人应该都听过,看起来很客观、很清晰,公式都列出来了呢,如果真的这么提需求说:我需要在数据报表中体现完课率。研发同学可能会想拍死我。因为系统取数的时候,一定会遇到类似的灵魂拷问:

学完课程的人,定义是什么?什么叫学完?录播课的视频,滚动条从头拉到尾算不算学完?直播课呢?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一秒吗?中间进进出出算学完了吗?直播没有参加后续补看回放的算学完了吗?参加课程的人,定义是什么?你说听过课的人,那什么叫听过课的人?点开页面就算吗?还是听了5秒的?10秒的?1分钟的?10分钟的?

不能说哪个对哪个错,因为不同场景下你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

如果我是个商业化平台,我要让学习者选择线上课程,想说明我的完课率高,那我可能就把“参加课程”定义得严格一点,时间跨度拉长一点,比如,你要打开页面停留5分钟以上的我才算,点开页面就叉掉的不算。我可以说我的“精准用户”完课率高。你打开就关掉可能是误操作嘛不是我的用户呀,数据就相对好看了;

但如果我是个今年没什么KPI指标的平台,我可能就会把“参加课程”定义得宽松一些。我的内容今年覆盖面广呀参加人数多,有亮点啦。你说完课率啊,给明年留点接受表扬的余地嘛~~

但是在面对开发同学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一个精准的定义,系统是不能识别你今年有没有KPI,你的目标是给自己留余地还是要做宣传的。

而当我们自己是用户的时候,就一定要搞清楚那些概念背后的定义是什么,这样才能便于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去识别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最后,一句话总结下我在《学会提问》这本书中,对“明确词语含义”这个问题的心得—— 较真不是什么坏事,有时候,认真,你就赢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