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厉内荏,穿窬之盗
XeltDENG@2021/3/27
孔子说: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尤穿窬之盗也与!
有人说孔子没啥思想,论语没啥意思,不过反复唠叨些大实话,就如唐僧般无趣。在那个礼乐崩坏,争霸称雄的时代,想必也没多少人愿意听。要问我的意见,多半也是同意的。但大实话,平常的道理,知道不一定做得到,或者干脆揣着明白装糊涂,根本就不愿意去做,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知易行难啊。
所以我喜欢阳明先生,说要知行合一,而且没有先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正合二为一。至于其心学,更是喜欢,因为简单之人就喜欢简单的道理,“心即理”三个字就包含了其精华。世界万物,人间万事,其道理就在我们的心里,无需外求,我们每个人都揣着个明明白白的心,老天是公平的。所谓性相近,习相远,至于如何做,则不可强求,千人千面,恐难一致,当然阳明先生是强调“事上练”的,要知行合一。就如同我们看到人落水,该如何?不用问人,不用查书,不用百度,每个人的心都会告诉你:不好,救人!这就是“心理”。至于救与不救,或者如何救,则难强求。或是直接跳入水中救人,或是大声呼喊,或是电话报警,或是面露焦急之色,皆为正常,皆是正常人。但若是一旁嬉笑看热闹,则非人之所为,我不相信这世上还真有“人性本恶”之人,毫无“恻隐之心”?天生的恶人,我是不信的。
又跑题了,我写的一定是比散文还散的“散散文”,形散意也散。
怎么突然想起来孔子说的“色厉内荏,穿窬之盗”呢?这又要怪到我家崽伢子身上。说是要看写“人血馒头”的书,妈妈便给买了本《鲁迅小说全集》。儿子这次倒是认真地读了《药》,至于能领悟多少先生当时写此文的良苦用心,就不知道了。虽然大家说中国的白话文小说“始于鲁迅,也成于鲁迅”,但我对鲁迅的文字,也就是依稀记得中学课本里的“孔乙己”、“闰土”和“阿Q”等形象,和大家差不多。中午吃饭的时候,随手拿起边吃边看,没有选择,随手翻到《风波》,便仔细一读。此文中的人物—“九斤老太”,想必大家还是有印象的,其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想必也是记得的。就是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孔老夫子的话。
茂源酒店的老板,赵七爷,一听张勋复辟,皇帝又坐了龙庭了,便穿上宝蓝色竹布长衫,拖着象征皇帝顺民的辫子,神气活现的来到了剪了辫子,还曾经骂他是“贱胎”的七斤家。对着七斤嫂,忽然就声色严厉起来: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仿佛坐上龙庭的皇帝,保驾的张大帅就站在他的身后,给他这孝顺的奴才撑腰;仿佛张大帅那进城的五千辫子军,随时听他的号令,只要他一挥手,便冲过来灭了这些剪辫子的“刁民”。我想此时的他一定是“色厉而内荏”的,只要七斤,不,哪怕是七斤嫂操起一把凳子朝他扔过去,他一定吓得屁滚尿流。因为他知道,皇帝不在他身后,张大帅也不在,更没有拿枪的辫子军听他号令。
心中恐惧,又埋怨七斤不该剪了辫子的七斤嫂,把气撒在了孩子身上,用吃饭的筷子扎在正伸碗要添饭的六斤头上,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六斤手里的碗掉到了地上,破了一个大缺口。七斤跳起来,也喝到: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我想此时的七斤和七斤嫂也一定是“色厉而内荏”的,一定是心虚忐忑的,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没有错,错的是自己!
只有一个人是正常的—九斤老太。拉着被打哭的六斤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因为她说她活够了,七十九岁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
以此纪念“南陈北李”,在这百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