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对这片黑土地自然有着十分特殊的感情,在外闯荡的时候也总是很喜欢介绍家乡的好山好水以及风土人情,有不少朋友会傻傻地分不清一个东北人究竟是辽宁、吉林还是黑龙江的,在这里船夫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一说话就能听出来是东北话的那基本就是辽宁人,发音语调和普通话差不多的那是黑龙江人,二者都不是的那肯定是吉林人。下次遇到东北人,一说话你就心里有数了。
最近十几年国家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这一度导致很多人认为东北的生活水平是落后于全国的,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会。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到2000年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东北的生活水平一度领跑全国。
(北大荒知青)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全国都在为工业发展忍饥挨饿的时候,作为粮食生产基地的东北,老百姓从来就没饿过肚子,粮食吃腻了,还有漫山遍野的野味可以打打牙祭,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所以这也解释了为何现如今大部分南方人的身高不如东北人,主要原因当然不是天气,而是东北人从小到大基本都没饿过肚子,有肉有鱼营养跟得上自然长得高,与此相反,在九十年代以前,南方人在长身体的时候,大都挨过饿,营养不良自然影响身高。
即使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以后,东北的生活水平依旧很不错,至少不比东南沿海差。船夫的舅舅一家一直住在青岛,2000年左右又搬到了北京,记得香港回归那年舅舅来东北走亲戚,临走时母亲还特地为舅舅买了一身的新衣服,并且带了很多东西。要知道舅舅舅妈都是国企职工,所以从客观来讲,当时一线城市的普通家庭生活水平和东北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家庭差不多,如果后者做点小买卖,甚至还会过得更滋润些。
(东北乡间的冬季)
真正拉开差距的时间节点要比大家想象的要晚许多,2000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出口贸易一骑绝尘,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的一线城市开始迅速发力,经济的发展自然带动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舅舅家的姐姐姐夫单位都分别分了一两套房,加上结婚买的,赶在房价起飞之前,在北京三环内就有了四五套房产。短短十多年间,之前还是相差不多的两个家庭,一下子就拉开了数个阶层。
虽然2000年以后东北经济开始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但实际家庭生活水平上其实也还好,差距主要表现在房价、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平时的衣食住行差距并不明显,我在北漂了五六年后,过年回到家乡却发现,一个东北偏僻的小县城的发小同学,基本都已经有房有车,孩子膝下承欢了,单论幸福指数,丝毫不比一线城市的差,甚至还要更无忧无虑一些。
船夫曾经不止一次的和出生在南方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彼此交换成长经历的时候才发现,现如今看起来经济发达的南方城市,其实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子过得十分的苦,也正是因为吃够了这份苦,所以这些人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会义无反顾地去奋斗,在这股动力之下,从政府的行政效率到底层百姓的积极性,都在为经济发展服务,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与此相反,船夫的家乡东北真的从来就没体会过所谓的苦日子,甚至大部分时候过得还很惬意,这种大环境下真的很难让人去主动做出改变,所谓的行政效率低下和经商环境问题,表面上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本质上便是大部分体制内的人员生活安逸,缺乏求新求变的动力,而非体制内的找不到发展机会,便只能远走他乡另谋出路了。
最后,船夫想起一句话,人只有痛过哭过累了,才会懂得珍惜吧。希望家乡能有更多的人意识到这点,勇敢地做出改变而不是闭上眼做温水里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