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5A级景区(十九),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与辽宁省的省界附近,又名渝关、榆关。山海关位于燕山和渤海之间,是明长城最东端的关隘,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关”。
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曾修筑有长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筑现有关隘,城墙和周边的长城用条石作为基础,内部用土夯筑,外表包砖。建成之后,山海关以东的区域被通称为关外,以西的长城以内的区域被称为关内。
山海关共分为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南翼城、威远城、宁海城等多个部分,其中部分建筑曾被改建或重建。关城东城门镇东楼西侧屋檐下有著名的“天下第一关”牌匾,南侧伸入渤海的部分被称为“老龙头”。1961年,山海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作为长城的一部分入列世界文化遗产。
关城规模最大时,东西南北各开有一座城门,四座城门外各有一座瓮城,城门上方均建有箭楼。其中东门为镇东楼,西门箭楼为迎恩楼,南门为望洋楼,北门为威远楼。此外东南角楼为靖边楼,原应有的东南角楼则仅存基址。镇东楼南北两侧还建有“临闾楼”、“牧营楼”和“新楼”等三座二层配楼,用以加强防御。关城以北的平缓地区被称为左翼长城,与之相接的山脊上的长城由近及远依次为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九门口长城;以南的长城被称为右翼长城,最南端的入海石城伸入渤海,因形似龙头伸入大海,故俗称为老龙头。
山海关关城北高南低,关城占地1.26平方公里。关城城墙高11.6米,厚10余米,周长4796米,城墙顶部宽约12米至15米。东墙为长城主线,长1378米,两端与长城相连,正中开有东门,城墙上方修建有6座敌楼和敌台;西墙长1290米,设有西门和2座水门;南墙长1300米,中部开有南门和1座水门,另有1座城台;北城墙828米,开有一座北门,另建有一座烽火台。
各城门上方均建有二层箭楼,其中东门门楼为镇东楼,东、南、北三面共开有68个箭窗,城楼内外绘有彩画,西面顶层檐下挂有“天下第一关”匾额。南城门被称为望洋门,楼上箭楼是为望洋楼,高13米,重檐双层,面阔17.4米,进深7.68米。北面底层正中设门,东、西、南三面共设72个箭窗,西面为格栅门。东门外还保留有瓮城,周长318米,南侧开门。北门为威远门,原有威远楼,形制应与镇东楼类似,现仅存楼台。
卫城共有五座,分别为与关城相连的东罗城和西罗城,与长城主体相连的北翼城和南翼城,以及位于关城东北的威远城。
东罗城位于关城东门外,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建,占地0.24平方公里,周长2045.6米。东墙长394.8米,开有一座宽4.2米、深9.7米、高4.6米的关门,门外有一块镌刻有“山海关”字样的匾额,关门上建有城楼“服远楼”。
西罗城位于关城西门外,占地面积0.57平方公里。此城位于关内,在筑城之前已有平民居住,是山海关的经济贸易中心。
南翼城和北翼城均建于崇祯六年(1633年),现均已坍塌,仅存遗址。两城建成时主要功能为粮仓、军火库和兵营。
威远城俗称“呜咽城”,又名威远台,坐落于关城以东1公里外的欢喜岭高地,现较为残破。该城平面近似方形,占地面积0.02平方公里,初建时主要功能为瞭望和屯兵。
海防城共分为两部分,即宁海城和入海石城。宁海城位于关城以南4公里处的南海口附近,是一座典型的海防城堡。该城东墙和南墙与长城主体共用,各面城墙除北墙外均用灰土夯筑。北墙和西墙各开1座城门,南城墙上修建有澄海楼,澄海楼楼上悬挂有乾隆御书匾额“澄海楼”和孙承宗所题“雄襟万里”,楼前有一块古“天开海岳”碑。
2007年,山海关景区升格为5A级,成为全国首批5A级景区。2015年,因“价格欺诈、环境卫生脏乱、设施破损普遍、服务质量下降严重”等原因,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景区资格,同时也成为全国第一家被取消5A级资格的景区。2017年12月18日,经过整改的山海关景区重新恢复了5A级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