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批判的是什么人)

歌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批判的是什么人)

商女”这个词,其实在古诗词中出现得不多,基本上只在杜牧的《泊秦淮》里出现过。原诗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来,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里也有:“至今商女,年年犹唱,后庭遗曲。”不过,可以看出,这是王安石对杜牧诗的一种化用。


虽说“商女”在古诗词中出现得少,但由于杜牧的这首诗非常有名,因此,“商女”这个意象也变得非常有名。同时后人也非常难以理解,“商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很多人的解释是:“商女”就是歌女。这个解释多多少少有些讨巧,因为杜牧后面写了“商女”在唱《玉树后庭花》这首歌。既然是唱歌的,那自然就是歌女了。

可是,“商女”为什么又叫“歌女”呢?

有人认为,“商女”是“秋女”的意思,“商”又是音乐“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表示悲伤、悲秋、凄凉这样一些意思。不过,这些解释都显得牵强附会,解释了等于没解释,别人听了还是不懂。

我的理解和别人不一样。我认为,“商”字是一个会意字,最早是表示几个人在一起商量、讨论,也因此引申为交易、商业的意思,也就是以物易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从古代开始,就有点讨厌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说对商业一开始就没有好脸色。


夏朝的时候,周边有一个部落,特别会做生意,他们也特别有钱,因此,夏朝把这一个部落的人,叫做商人。后来,商人进攻夏朝,最后战胜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虽然商人建立了商朝,但是,他们继承了夏朝的传统,也实施重农抑商。所以做生意的商贾(行者为商,坐者为贾),就算在商朝,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种观念,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近代,从来没有变过。

商人在古代为什么总是受到歧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吃饭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古人认为,商人不劳而获,是对农业的扰乱和破坏,从而破坏了社会的稳定。

二是古代很多商人做生意,是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的。商人们贱买贵卖,唯利是图,这种欺骗,是对社会道德的一种践踏。

三是古人认为商人破坏了人间最纯真的感情。“商人重色轻别离”,就是说对商人而言,没有永恒的感情,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总之一句话,就是古人认为商人“重利轻义”。

“轻义”就是不重视朋友之义、人伦之义,再上升一些,就是不重视国家之义、民族大义。就算是国难当头,国家亡了,也不影响商人们做生意,而且国难财最容易发。在古代王朝末年,天灾不断、外部势力入侵或者是群雄并起的时候,商人们往往喜欢囤积居奇、贱买贵卖、倒卖军火。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比比皆是。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商女”,应该是“像商人一样的歌女”的意思。为什么说歌女像商人一样呢?

因为歌女本质上不是为了艺术,而是做生意。她们在做生意的时候,常常是以谈感情为手段的。但很显然,这种感情是一种虚伪的感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歌女在本质上有商人的性质。

甚至还可以说,“商女”也并不是说歌女,而是说像商人一样的、在国难当头不讲民族大义的醉生梦死的人。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


网站声明:本文,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