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战斗故事片 经典抗战电影回眸
《平原游击队》:建国后真正成熟的“抗战电影”
这部于1955年底完成的战斗故事片,是建国后第一部真正成熟的“抗战电影”。尽管现在看来,《平原游击队》对人物与战争的解释稍嫌简单,它的意义主要是对革命英雄主义的歌颂,给广受战争之苦的人民以精神上的鼓励。尤其是塑造了传奇色彩的游击队长“李向阳”这个英雄形象,的的确确给了一代人以精神上的震撼。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平原游击队》前前后后的版本达6种之多。
最开始,是邢野写出了一出叫做《游击队长》的舞台剧,1955年的电影《平原游击队》,正是根据它改编的。后来又出现了彩色电影版《平原游击队》,京剧《平原作战》及电影《平原枪声》。2005年,电视剧《双枪李向阳》提上拍摄日程。
李向阳原型—包森
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的主人公李向阳的原型,就是冀东抗日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兼13团团长包森,一位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抗日各将。
包森,原名赵宝森,又名赵寒,1911年7月生,陕西蒲城县人,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3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被派往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独立一师工作,任33大队总支部书记。1939年4月下旬,包森指挥部队巧妙活捉前来捉拿自己的日本天皇表弟、宪兵大佐赤本,一时震动日本朝野。1939年秋包森被任命为冀东军区副司令员。1940年2月,包森率部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1月,包森以7个连的兵力,毙俘敌伪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当时在冀东一带包森的大名妇孺皆知,而敌人则把他视为克星,伪军们发生口角时,经常以“出门打仗碰上老包”为咒语。
1942年2月17日,包森所部在遵化境内野虎山一带与日伪军遭遇,包森在指挥作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
方化:中国银幕上的“鬼子王”
方化,电影界大名鼎鼎的“四大坏蛋”之一,被称为中国银幕上的“鬼子王”。在《平原游击队》中,方化将日本鬼子“松井”演得出神入化。由于方化没有将“松井”简化为愚蠢、残忍的符号,而让他更像个中国通,当年这个形象还突破了往常的脸谱化倾向。从1947年他的第一部电影《松花江上》开始,方化就与银幕上的“鬼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继“松井”之后,他又饰演了1962年《甲午风云》中“吉野号”舰长伊东,1965年《三进山城》里的“小野”。1974年,《平原游击队》重拍彩色版,郭振清扮演的李向阳改由李铁军扮演,可松井这个角色,还得由方化来“梅开二度”。“鬼子王”地位的不可动摇由此可见。1957年“反右”,方化被推上去补了“名额”,“打倒方化、打倒松井”的口号一时间铺天盖地。方化真是欲哭无泪、百口难辩。1994年,姜文执导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特意请方化饰演了一位正面人物,短短的戏,尽显光华。演了一辈子“鬼子”,古稀之年才换了面孔。但4个月后,方化病逝了。
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
《地道战》是一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电影,然而,影片中的人物有没有生活原型?高家庄的故事到底发生在哪里?影片编剧兼导演任旭东一一揭开了谜底。
1963年,解放军总参谋部决定拍摄电影《地道战》,随后《地道战》剧本创作组奔赴冀中地区,采访了数十个地道战村庄,包括有名的正定县高平村、清苑县冉庄、顺义县焦户庄等。尤其是在正定县高平村的一次采访,使创作人员难以忘怀。当年高平村民兵不到百人,只有几十条枪,从1943年秋到1945年春,共粉碎了日伪军200至1500余人的5次大围剿,高平村被命名为“抗日模范村”,村党友部书记、民兵队长刘傻子被授予晋察冀边区“地道战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创作人员在与高平村老民兵座谈中得到启发,产生了创作灵感。于是,电影《地道战》中的“高家庄”即源于高平村,影片中的村落战以1945年高平村第五次反围剿战例为基本素材,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高传宝则以刘傻子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创作。
《风云儿女》:率先吹响了抗日号角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黄埔剧场)首映,随及风靡全国,成为最伟大的抗战电影。当日本人的枪炮声穿过东北三省,穿过上海、南京时,左翼作家联盟的作家、诗人、演员纷纷拿起了文艺的武器。1935年初,“电通影业公司”开拍了《风云儿女》。拍摄期间,田汉被捕,夏衍改编了剧本,聂耳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为影片创作了主题曲。这部反映“九·一八”事变后,青年知识分子走出彷徨,投身抗战的电影,随着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激昂歌声响彻了中国大地,凝聚着主创人员血泪的《风云儿女》,也率先吹响了抗日救亡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