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专业,可以说都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和诗情画意的造园手法,对世界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世界现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开始于19世纪的工业革命,更倾向于清晰严格的比例统筹关系。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在缓解区域与城乡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引导城乡经济建设与发展,维护生态与环境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社会经济价值。
建筑类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建筑类专业知识和设计实践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开阔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具有进行设计、规划和研究的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专业设计、规划管理、决策咨询、房地产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主干设计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构造、建筑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学、园林植物基础、景观游憩学、风景园林概论等。
建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园林绿地规划、景观规划设计园林、中外园林史等。
建筑类专业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实习、项目设计、业务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等。
建筑类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程技术部门:包括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设计事务所或设计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等。(2)政府职能机构:包括规划局、园林局、建设局或其他基建开发部门等。(3)科学研究单位:包括高等学校、建筑技术研究或建筑历史保护部门等。
建筑类专业是理工科门类中最为诗情画意、最具生活气息的学科,是学习关于人类如何诗意栖居的学科。因此,建筑类专业学生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既能理解中国文化精髓,又能领略国外艺术风采;既能挥斥方遒、提笔作画,又能操作新型软件、建造手工模型,更能把图画与模型变为现实;既能品赏周边的*山水城市、在地建筑,又能理解人的行为和生活需求,更能艺术化地安排我们的生活环境......
这些内容正是建筑类专业的核心——城市环境的绿色系统工程和建筑设计艺术。建筑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开阔视野、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理念,具有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更具有较强的推介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
建筑类专业涉及气候、环境、社会、人文等多重要素,还牵涉到密集的学科统筹与整合、大规模的资本运作与定位,需要前期大量的知识储备和较高强度的长期学习,短期学习效果不明显。此外,建筑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处理和表达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空间把控和再创造的综合素质,对于能力多样性要求较高,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建筑类专业较为注重学生美学素养的培育,因此普遍重视美术教学,部分高校也要求学生在入学后进行美术测试。同时,鉴于美术技巧与设计思维时两回事,因此,美术技巧不是本专业类的必要基础,而美学修养则是本专业类的重要培养目标。
建筑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想象力、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人群和社会,相关的众多学科,理解事物的逻辑原理,形成系统的设计哲学与价值观。
不同高校的建筑类专业选科要求有所不同,一般为物理、历史、 地理、生物等科目。此外,应注重对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等工具平台的学习,以及对审美情趣、语言表达、文字功底等基本素养的训练。每个高校的具体选科要求可通过考生所在省的教育招生考试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