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边捷昭指出,丰田的利润由降低成本而来,而成本减半战略不仅为丰田的成本降低带来新的竞争力,而且还为丰田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做好准备。因为,丰田降低成本的根本点在于“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利润”。在日本从事生产是一件苦差事,不可避免地要和高成本打交道。不仅有高昂的高速公路通行费、高昂的通信费和电费,还有税收和号称世界最昂贵的劳动力费用等问题。如果厌倦了高昂的成本,一种方法是将生产点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海外国家。但如果只考虑“在日本从事生产”,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开动脑筋尤为重要。
当年丰田从美国买来机器设备生产汽车零件时,大野耐一曾反复强调:“想要用美国的机器生产汽车并销往美国赚钱,按照产品说明操作绝对不是美国的对手。如果一件工作在美国需要三个人做,那么我们就赋予机器智慧,使得一个人就能胜任。”在大野耐一担任丰田纺织顾问时期,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制造成本比日本低,日本渐渐地有点招架不住了。大野耐一认为:“必须考虑如何尽量让一个人完成对方需要10个人完成的工作,并力图通过丰田生产方式实现一个人能够做几个人的工作,从而来降低成本。”确实,对于降低成本,大野耐一强调的增加不是劳动强度,而是提倡钻研工作方法,生产可以与美国、韩国、中国台湾匹敌的产品。丰田正是凭借这种降低成本的努力在全球展开竞争。
大野耐一指出,谈到丰田的成本减半,很多企业家很容易将其理解为高效地生产产品的方式,实际上其根本在于生产始终以“顾客”为本。丰田的成本减半根本是“单件传送”,大野耐一曾在《丰田生产方式》一书中指出:“在终端市场,不同的顾客购买不同的车,所以在制造商,也是一辆一辆地生产;生产零件也是一个一个地生产,也即单件传送的同步化生产。丰田生产方式就是指贯彻这一思路的做法。”
大野耐一进一步指出,对于丰田的成本减半战略,不是大量生产相同的产品来降低产品的价格,而是采取单件传送,并考虑如何降低成本生产,以“顾客所期望的价格”畅销。这正是丰田成本减半战略成功实施的出发点。
精益生产
早在1937年,丰田喜一郎写了一篇题为《成本计算和今后的预测》的文章,丰田喜一郎调查了当时美国汽车的销售价格和经销商批发价格,测算出每辆汽车的成本为2400日元,进而指出,只有确保即使丰田的经销商价格设定在2400日元依然有利可图才能战胜对手。丰田喜一郎在日本汽车工业前途未卜的时期就开始探讨“什么是畅销价格”这一课题,丰田喜一郎认为不能以爱国心为卖点,起码要比外国车便宜。对多数企业来说,在售价取决于“成本 利润”的时期,售价“由顾客来定”的想法是骇人听闻的。此后,丰田始终坚持“成本为降低而存在,利润由降低成本而来”这一思想。
事实证明,丰田降低成本依然坚持“成本为降低而存在,利润由降低成本而来”的思想,但是,一说到降低成本,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低价采购材料、裁减员工,其实这只是生产方的思路。降低成本的本来目的,是以顾客所期望的质量,以对方要求的时间和对方认可的价格提供产品,同时企业也能获得足够的利润。不管成本降低到什么程度,如果质量下降,或错失时机,同样将无法得到顾客的支持。为此,丰田的成本减半战略应该从何处着手呢?丰田喜一郎强调,丰田成本减半战略应该从离顾客最近的地方着手,那就是首先考虑怎样做才能如期交货。万一销路不畅,汽车留在库存内,库存就会成为增加成本的直接因素,因此首先考虑生产产品必须缩短前置时间,不积压过多库存。由此上溯到前期工序,就会自然而然地迈向整体成本减半战略的步骤,结果也使大幅度降低成本成为可能。
在丰田,实施成本减半战略时,并不提倡就是为了单纯地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必须贯彻落实成本减半战略的生产,这样不仅将会带来成本的降低。这才是应有的做法。如果为了单纯执行成本减半战略,而忽略顾客,这样的降低成本肯定不得人心。
某日本餐饮公司曾一度将全部的经营重心放在了“低成本化”上,将所用肉类和蔬菜换成当时味道很差的冷冻干燥食品,大米也换成了档次最低的。牺牲质量来换取低成本,甚至味道差了却进一步调高售价。不多久,经营就出现了问题。
降低某种食材的成本涉及制作食材所需原料(主料、辅料)和包装材料、劳务费用、制造费用、物流费用等许多成本因素。尤其从原料来看,考虑到味道、口感,有些东西不能变,有些东西可以变,如果忽略这一点,采取一刀切,或者认为越便宜越好,就会失去长期培养起来的顾客。
降低成本说到底是为了消费者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如果忽略顾客的降低成本,那么只是将企业的意愿强加于顾客,这样的降低成本只是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