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晓琛 实习生 刘雨竹
无论是难以入睡、早醒,还是睡眠维持困难,相信不少人都经历着困扰。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最新发布的《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也就是说,在我国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眠,而我国成年人有失眠困扰的约占38%,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全世界失眠困扰27%的情况。
10月25日,记者走进青海红十字医院,请睡眠医学科主任郝丽娟讲解这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
有病不能乱吃药
“吃完这个入睡,一整夜没有做梦也没出虚汗不舒服,早晨起床也觉得特别轻松。”正准备考研的小田已连续服用了两个月的褪黑素,她称自己是被网上的测评“种草”,服用褪黑素后睡眠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工作多年的王女士服用褪黑素后却表示:“试吃了几次之后,夜间经常多梦、出汗。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但两周后情况越发严重,时不时就突然惊醒,还有心慌、气闷的反应。”
记者随机走访了西宁市多家药店,询问有什么治疗失眠的药物,店员大都推荐了褪黑素,并称褪黑素是保健品,吃了没什么副作用。
但是,有媒体报道指出,不正确服用褪黑素会使人体产生依赖性,影响到自身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转,很难再依靠生理规律正常入睡,还可能出现神志不清、头晕、乏力等副作用。而且抗凝剂、免疫抑制剂及避孕药等药物都会与褪黑素产生药物相互作用,引发并发症。
同样,如果长期、过量服用γ-氨基丁酸也会导致神经疲劳、呆滞、嗜睡、昏迷、昏睡等副作用;还会产生血压下降速度过快、神经性厌食症等问题。
依据病症开良方
“如果大家感觉自己的睡眠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病情,不要对此掉以轻心,也不要在没有医嘱的情况下随意购买助眠产品。”
既然有副作用,那么褪黑素等助眠产品还能不能使用?怎样才是正确使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咨询了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管理睡眠研究会秘书长、青海省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青海红十字医院睡眠医学科主任郝丽娟。
郝丽娟解释,褪黑素适用于睡眠节律紊乱的患者,并且要根据个人的睡眠节律来使用,“比如,一个人晚上10点入睡,那就要在晚上8点服用褪黑素,这样褪黑素才能在两小时后起效。”患者服用任何一种药物前,都要先弄清楚药物的服用方式、适应症并清楚自己是哪一类型的失眠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郝丽娟介绍,失眠问题有早醒、睡眠维持困难、难以入睡、主观性失眠等多种类型。这些失眠类型的成因不同,对它们的治疗也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青海红十字医院在接诊失眠患者时,都会让患者填写一周到两周的睡眠日志来记录患者的主观感受,同时通过睡眠监测客观记录。两者结合,待医生对患者的失眠问题做出具体诊断后,再行下一步治疗。
“这样可以让患者减少一些损害、减少一些花费,并且更加精准有效。”在睡眠监测室,郝丽娟向记者介绍,“我们通常首先会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一系列疗法,在这些治疗方式之后才是药物治疗,而非一开始就服药。也就是说,吃药是最后一步。”
调整心态睡得香
“我是来这边治打呼噜的。我太胖了,脂肪把气管挡住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缺氧,第二天醒来就特别累。”在青海红十字医院睡眠医学科的走廊里,记者与一名正在进行睡眠监测的患者聊了起来。
以前,很多人将打鼾认为是“睡得香”的证明。直到近些年,随着睡眠知识的普及越来越深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打鼾的危害,医学上将其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会造成睡眠过程中反复的间断性缺氧,引起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这也是目前失眠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类。
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老年人容易胡思乱想……郝丽娟介绍,引起失眠的除了生理因素,还有心理因素。放松心情,调整心态,也是治疗失眠的重要途径。夜间睡眠的时候,要相信睡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要强迫入睡,保持放松和相信自己的睡眠会逐渐好转的心态,这是非常关键的。
“不管大家有什么样的睡眠问题,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郝丽娟说。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通常来说,如果在3周内反复出现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等睡眠障碍问题,应该就医寻求帮助。如果未满3周,但睡眠问题却较为严重,也可以随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郝丽娟说,“睡眠是最好的养生,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好睡眠,睡得着,睡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