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看到文化就跑哦。
很轻松,也很有趣的一个话题。
说的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一首幼儿园小朋友都会背的古诗,但是你未必完全理解它: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其中标红的那一句,仔细品味一下,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我们直译一下:
欲 | 穷 | 千里 | 目 |
想要 | 穷尽 | 千里(远的) | 眼睛 |
想要穷尽千里远的眼睛。
眼睛是观测“仪器”,咋成了被"穷尽"的对象?
是不是很别扭?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王之涣故意把文字的顺序颠倒了!
正常的语序如下:
目欲穷千里
再来直译:
目 | 欲 | 穷 | 千里 |
眼睛 | 想要 | 穷尽 | 千里(远的地方) |
眼睛想要穷尽千里远的地方。
这就通顺了!
那么,王之涣为什么要颠倒文字的顺序呢?
为了对仗!
我们分析一下最后两句诗的对仗情况。
“正常”语序的搭配:
目 | 欲 | 穷 | 千 | 里 |
更 | 上 | 一 | 层 | 楼 |
这两句搁在一起,第二、第五两个字勉强对仗,其它三个字都是拧巴的。
再看一下倒文的搭配:
欲 | 穷 | 千 | 里 | 目 |
更 | 上 | 一 | 层 | 楼 |
非常工整的对仗,并且每个字都是对仗的。
这种为了某种目的,故意把正常的文字顺序颠倒的语言现象,叫做倒文。
这个名字取得实诚,顾名思义:文字的顺序颠倒了。
再回到这首诗里找找看,还有没有别的句子也倒文了?有——
黄河入海流
发现它的古怪没有?
黄河入了海再流?那它是怎么“入”到海里去的呢?难道不是流到海里去的吗?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黄河流入海
这样一来,意思就白了,压根儿不用翻译。
这句倒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也为了跟上一句对仗!
正常语序的搭配:
白 | 日 | 依 | 山 | 尽 |
黄 | 河 | 流 | 入 | 海 |
除了前两个字之外,后面三个字都不对仗。
再看倒文的搭配:
白 | 日 | 依 | 山 | 尽 |
黄 | 河 | 入 | 海 | 流 |
每个字都对仗,非常工整。
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倒装句,其实也是倒文的一种,其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强调。比如《愚公移山》里面的一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意思是说:太过分了,你的愚蠢的程度!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汝之不惠甚矣。
这里把"甚矣"提到最前面,就是为了强调。
倒文主要用于诗歌创作,古诗词、现代诗歌,都很常见,其目的大概有如下几种:
- 为了对仗,
- 为了平仄,
- 为了押韵,
- 为了强调,
- 为了“别扭”,
- ……
很多时候,多个目的交织在一起。
最后那个目的:为了“别扭”,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用这一招,可以使语言陌生化,就是"有话不好好说"。
正常语序,让你一眼就看得明白,显不出诗人的本事。
所以人家就把好好一句话,颠三倒四的说,让你去猜谜。
【倒文】没有被正式列为一种修辞手法,也不是什么正经的写作技巧。
因为它对语法的冲击太厉害了,基本上是文章法制社会的叛乱分子。
所以呢,我们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没有告诉我们这招,怕把我们的脑子搞乱了。
但是,倒文现象在古诗词里太常见了,如果不懂它的套路,很多诗句会让我们一头雾水。
我们后续会结合更多案例,来寻找倒文的规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