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磊主持的节目有哪些(等着我寻找初恋)

这个故事是2010年12月18号,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等着我——中俄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当中的一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陈诺安徽安庆人,今年已经83岁高龄,节目录制时76岁(说点题外的,不知道这位老人现在好不好)。女主人公依娜俄罗斯人,比陈诺小五岁,从小热爱中国文化,有很深的中国情结。

陈诺和依娜曾经是一对笔友,1958~1960年间一直有书信往来,互相产生了好感,到了非她不娶、非他不嫁的地步。由于工作的原因,陈诺去新疆出差三个月变成了三年,从新疆回来打算去苏联见心爱的姑娘依娜,又因为时间上的耽搁,最终没能去成苏联。另外,由于依娜父亲的反对,后期陈诺的信件依娜一直没有收到。1963年依娜给陈诺写了一封信请他原谅,这也是她们之间的最后一封书信。担心依娜没办法找到四处漂泊的他,陈诺后来一直定居在安庆(他最后一次给依娜写信的地方)。

参加这档寻亲节目前,依娜就已经两次来过中国旅游,拜托导游帮忙找陈诺,可惜每次都失望而归。她还到处给官方机构写信满世界找陈诺,在写了很多信无果后,这一次终于找对了地方,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前期寻找努力。使陈诺和依娜这对跨国恋人,时隔五十年后在节目录制现场终于紧紧拥抱在了一起。依娜用手不时轻抚陈诺的脸,陈诺一直不肯松开依娜的手,两个老人在台上一直在说悄悄话。“感谢你终于出现了,”依娜说,“我现在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看到这里真的泪崩,这种纯碎地情感太难得了。

现场没有介绍他们各自几十年来的坎坷经历,其实是有政治背景的。1962年,陈诺辗转回到安庆后,被安排在安庆四中当了一名老师。在教书的同时,为了解依娜当地的情况,陈诺还特地订了一份俄文版真理报。谁料与依娜的通信最后成了陈诺被批判的“罪证”。1965年,陈诺被送往枞阳普济圩农场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8年才重新回到安庆四中。陈诺说,重返校园后,仍割舍不了对依娜的思念。为此,陈诺买来大量的俄语书籍,了解依娜家乡的情况,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为了坚守这份初恋的童话,决定终身不娶的陈诺让姐姐家的女儿过继给他做了女儿。直到1983年,为恋情守候了20年的陈诺才经人介绍结识了现任妻子,1989年才老来得女。

陈诺与妻子平静的生活,在央视“等着我——中俄跨国寻亲大型公益节目”找到他后被打破。陈诺说,那段尘封多年的往事一直被他埋在心底,从未向妻子提过。直到节目组找他时,妻子才知道丈夫有过一段跨国之恋。不懂俄语的她也才知道,丈夫精心收藏的许多俄文书信原来是情书。“依娜的来信是最重要的宝贝。”陈诺说,在枞阳接受劳动改造的十几年,情书先后是母亲、哥哥、姐姐替他保存着。“1978年之后,虽然搬了无数次家,但依娜的来信都始终放在家中最重要的位置。”对于陈诺以前的“恋情”,妻子也很体谅。她说,对于那些俄文情书,自己也曾看到陈诺拿出来看过,还以为是丈夫的译作呢,那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谁会吃历史的醋啊?

50年的时空阻隔,从少年到白头,依娜与陈诺早已将恋情转化为友情与亲情了,节目后妻子为陈诺买了一台电脑上网,方便依娜与陈诺联络。陈诺不会电脑聊天,女儿耐心地教他,虽然有近五个小时的时差,但两人经常在网上视频交流。2011年7月受依娜邀请,陈诺一家三口到俄罗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旅游,8月依娜也到了陈诺的家乡安庆。此后,两家人一直保持密切友好的联系。

这段尘封的异国恋情,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们的父辈应该都会理解。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的青年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都在学俄语,那时前苏联是“老大哥”。陈诺就是从初中就开始学俄语,那时中俄学生交笔友也很常见,后来中苏关系破裂后,“老大哥”变成了“苏修”。文革期间凡与前苏联有联系的或有境外婚姻的都被纳入监视对象,甚至遭到批斗。

“当你真的很爱一个人爱到骨子里,就算你们已经不在一起了, 你深知再也回不去,但心里那股喜欢劲一直都在,这种感觉真的很难磨灭甚至不可能磨灭。”好佩服陈诺老先生,能为自己的心上人等待二十多年。

等着我,我会归来,在梦的彼岸。白桦树叶铺满地,天边飞鸿雁。只要有心守望,奇迹一定能出现……

网站声明:本文,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