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明的是,不同肤色的人群同属于人类,因此相互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可以相互交配繁衍,生出所谓的“混血儿”。然而混血儿只是肤色等外部性状和父母有一定差异,但仍然是人类。
而在这种混血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就是黑人的基因似乎十分强大,不管哪种肤色的人和黑人生下后代,其肤色都会很黑。然而,还有很多情况,比如在体育联盟中,却也有很多人的肤色很白,比黄种人都还白,却自称是黑人,而且毛孔等性状也确实是黑人一样的簇状。
肤色很白、以黑人自居,所行之事、所喜欢的音乐都属于黑人文化。他们自称黑人或者其它人称呼他们为黑人,是古老的“一滴血”原则。在基因测序技术尚未出现的年代,早在十八世纪左右,人们喜欢用肤色划分人群,而且还搞出了所谓的血统论,认为肤色黑、黄都是因为人种不纯。
因为这层因素,凡是黑人和其它肤色人群生下的孩子,不管怎么样,都会被称为黑人。而这些黑人运动明星,在黑人内还会有较高的声誉,他们会为公共事件发声,不过寻找配偶却更多样,因为肤色和其他人群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异,这类黑人也常寻找白人作为配偶,然后持续地“混血”下去,后代的肤色很难说,但是通常也比祖辈更白。
传言黑人的基因很强大,因为在第一代的混血后代中,混血儿的肤色总是很黑。但其实这也是一个误解,人类是大量基因的集合体,肤色仅仅和少数几个基因相关,并不能因为肤色这个性状的遗传就说黑人的基因很强大。总的来说,黑白、黑黄混血后代,外部性状既有像黑人的地方也有像白人或者黄种人的地方。
黑肤色的遗传和少数几个基因相关,是多基因的显性遗传性状,影响肤色的是皮肤中黑色素小体的数量,黑色素小体数量越多肤色越黑,原因在于黑人分布的地方紫外线一般比较强烈,黑肤色有助于抵抗紫外线的伤害。
在人类迁徙的历程中,基因当然也在突变,而更高纬度地带,紫外线并没有那么强,所以环境压力较小,于是和肤色相关的一些隐性突变就保留了下来,促进了人类不同人群肤色性状的差异。
在基因突变中,绝大多数的突变是暂时无意义的中性突变,少数是隐性突变,极少数是显性突变。肤色在人类迁徙历程中的突变就是由显性到隐性的过程,比如黑人的基因型可以表述为AABBCC,黄种人可以表述为AaBbCc。AA表述为两个等位基因都是显性,Aa则是一个显性一个隐性。
它们共同控制着肤色,而且隐性所占的比例越高肤色就越淡。于是在黑人和黄种人或者白种人的多代交配繁衍中,黑人的基因中会被引入越来越多隐性的基因,相当于是向墨水中不断注入清水,结果是黑色越来越淡。混血的程度越高,肤色越白,现实这样的案例已经随着人类自由的婚配过程而越来越多。
而且即便是在黑人群体中,肤色也不都是黑成一团,东非的一些黑人肤色等外部特征会更像黄种人,他们之间的婚配也会导致后代肤色等性状的变化。而这个现象也恰好说明了一些进化论相关的问题,由于人类迁徙,所处的环境不同,于是肤色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但由于人类历史上不断地基因交流,也使不同人群间没有形成生殖隔离。
其实这种现象在动物中也很常见。由于人类的培育,出现了很多的狗类品种,它们的体型、毛色等方面都存在相当的差异,然而如果放任它们多代自由交配繁衍,结果是后代的外部性状越来越统一。而野生环境中同种动物的不同亚种种群也有这样的基因交流活动,也说明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纯种”。
人类历史上不断地迁徙但是又相互之间保持了生殖交流,这导致并没有纯种的人类存在,人类的基因中也引入了其它人科动物的基因,比例较高的是尼安德特人基因,大约占比1%-4%,如果是一个非洲之外的居民,他的体内多多少少都会有尼人基因。
甚至,在人类和病毒斗争的过程中,人类基因中融入了一些病毒基因,来自于逆转录病毒,占人类基因总量的8%左右。这类逆转录病毒基因在人类体内已经被锁定,如果在其他动物体内可能就会发生作用,相似地在其它物种体内也会有这类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