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为什么叫厦门(厦门岛内与岛外差距)

:龚洁(厦门市博物馆原馆长)

六百二十年来,关于“厦门”得名的由来,众说纷纭,现就可见的史志资料记载,归纳起来,大约有四种说法:

1、村名说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卷首的同安县地图还标有“夏门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确载:“同安二十三都”“其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

根据以上记载,“厦门”在明代以前是嘉禾屿上西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而且是船只启泊、人们出入的地点,在此筑城以后,就以“厦门”统称全岛。

2、筑城说

万厉《泉州府志》载:“城在同安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筑。”道光《厦门志》载:“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置卫所当要害处…………又复设守御千户所,城厦门,徙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

这就是史家一贯沿用的通常说法,即周德兴筑了“厦门城”。

其实,洪武二十年和二十七年周德兴筑厦门城的说法均有误。

据《明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二十八日,周江夏以其子骥乱宫并坐,帷簿不修而伏诛。”这说明福建的卫所,包括厦门的中左所,在周伏诛以前尚未修筑完成。

至二十七年(1394)二月,由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一说是都指挥谢柱)继续督修卫所,筑永宁卫城,是月城同安县嘉禾山置永宁中左千户所,徙永宁卫中左所官兵守御。

3、上下说

1980年,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厦门市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出海口下端,江中西边有一海门岛,按地理位置和水流方向而言,海门在上,厦门在下,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

4、门户说

乾隆《鹭江志》的、当年居住厦门岛上的乾隆乙酉举人薛起凤在“鹭江志总论”里说:“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又说“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

《厦门志》的、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监司观察周凯在序文里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从“泉之门户”、“台澎之门户”、“东南之门户”上升为“祖国之门户”了(见《厦门经济特区》第38页)。

以上四说,各有所据,但那一说比较贴切、比较科学呢?我认为“村名说”较为可信。中国历来就有一条不成文的取名规矩,就是往往以所处地点而得名,如“湖里工业区”、“后渚港”等便是。

“厦门”的取名,就是因为当年嘉禾屿上有个“厦门”小渔村,并在其旁建设了城垣,因而取名“厦门”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厦门”终于取代了“嘉禾里”、“中左所”等名称而名扬世界。

至于那个小渔村为什么叫“厦门”?

因它在嘉禾屿的西南海边,按古代同安都里的排列顺序,东为上,西为下,厦门村位序西南,故为“下”;按字志注释,“夏”即门,大屋之谓也。“下”“夏”“厦”同音近义,相互混用,最后一致而叫“厦门”。

“村名说”之所以成理,就在于它提供了“厦门城”筑于厦门村因而得名的史实。

其余三说中筑城说,也不无道理,因为有了“厦门城”才以“厦门”统称全岛,但为何取“厦门”就缺少考证了。

至于“上下说”,其理难免有牵强之嫌,因为在九龙江出海口,不仅有海门岛,还有鼓浪屿,也在其上。“门户说”则由于厦门历来为重要的军港、海港、商港,誉称之为“门户”,有史可稽,而且从今天看来,更有时代气息!

参考史志:

1.明万历壬子《泉州府志》卷首、卷十一

2.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

3.张宇《倭寇对》

4.姜宸英《海防总论拟稿》

5. 乾隆《泉州府志》卷五

6.《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九十五

7.明史《汤和传》《周德兴传》

8.谈迁《国槯》

9.《福建通志》卷二六七

10. 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三

11. 乾隆《鹭江志》

12. 道光《厦门志》

13. 《厦门经济特区》第38页

14. 陈泗东《幸园笔耕录》上册

网站声明:本文,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