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神经内科的心理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来访者,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可能抑郁了…
然而,能来到医院的心理门诊,勇于说出自己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其实已经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了。
我们需要大力地宣传和科普,促进大众对原本避而不谈的心理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厘清社会大众对抑郁症在认识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和误解。
要改善抑郁症的康复环境,需要改变社会大众对抑郁症所持的观念,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康复环境。
(图片来源:网络)
Q1
抑郁症就是矫情吗?
答:不是。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主要特点是持续悲伤,对通常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同时没有能力从事日常活动,并且这些现象持续至少两周。
此外,抑郁症患者通常还具有以下一些状况
- 精力减退;
- 食欲改变;
- 睡眠更多或更少;
- 焦虑;
- 注意力下降;
- 犹豫不决;
- 躁动;
- 感到一无是处、内疚或绝望;
- 有自残或自杀念头。
抑郁症是一种病,不是意志不坚强,更不是矫情,而是跟感冒一样的病,只是作用部位不同,抑郁症专门欺负的是大脑。
Q2
抑郁就是抑郁症吗?
答:不是。
抑郁是一种感到沮丧的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比如工作、学习上出现挫折、失恋、遇到阴沉沉的下雨天、都可能会让我们感到沮丧。
但这些负面情绪是有阶段性的,过一段时间,雨过天晴,情绪又会回到原本正常的状态。
但抑郁症就不同了,虽然同样是心情绪低落、沮丧、缺乏动力,但远比一般的抑郁情绪严重很多。
他们不象抑郁情绪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因为问题得到解决而恢复正常。抑郁症会不断侵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在没有事情发生的情况下,陷入强烈的痛苦和极端的悲观中。
(图片来源:网络)
Q3
心理量表
可以作为诊断抑郁症的标准吗?
答:不能。
国际标准抑郁症测试题(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由William W.K.Zung于1965年编制,为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是美国教育卫生部推荐用于精神药理学研究的量表之一。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国际标准抑郁症测试题。
但由于心理量表的特点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每个人对同一道题目的理解不同,填的这个分值就不是很准确。
比方有的来访者精神病性分高,当找到相关的题核实的时候,会发现来访者对题目本身的理解就错了,那个项目他的行为并不存在。
因此,SDS只能应用于门诊病人的粗筛、情绪状态评定以及调查、科研等,不能作为诊断标准。
Q4
抑郁症遗传吗?
答:未有定论。
抑郁症与基因、遗传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但近期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动摇了这一关系。
这篇题为《No Support for Historical Candidate Gene or Candidate Gene-by-Interaction Hypotheses for Major Depression Across Multiple Large Samples》的论文,研究了18个假设与抑郁症相关的候选基因发现,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些候选基因与抑郁症有强关联性,且此前文献中的大量关联可能是假阳性。
相反的,研究人员发现,环境压力与抑郁症显著相关,比如暴露童年创伤和近期的创伤会增加罹患抑郁症的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抑郁症的确存在明显的家族集中性。
家系调查发现,抑郁症患者的亲属患本病的概率比一般人群的概率高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的几率越高。研究资料表明,抑郁症病人有阳性家族史者高达40%。
据国外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
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
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
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
这组数据表明, 家族内部的个体间行为和意识上的互相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影响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大家从数据上看到的抑郁症会遗传的现象。
相对于“抑郁症会遗传”,“抑郁情绪会传染”表述可能更贴切些。
(图片来源:网络)
在抑郁症患者中,有些在幼年期因父母培育不当、家庭环境不良,从而形成素质缺陷和性格障碍。
因此人格发展期的童年教育十分重要,这几类情况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均十分有害
- 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娇宠溺爱;
- 教育方法不当;
- 因离婚、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无法有效陪伴孩子;
- 因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成长不关心和放任等。
可以说,遗传只是概率问题,家庭关系跟外界刺激才是致命一击。
(图片来源:网络)
Q5
抑郁症需要治疗吗?
答:需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保守估计全球已有3.5亿名患者。抑郁症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负面情绪反应。
尤其是长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疾患,患者的身心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往往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最严重时,抑郁症可引致自杀。确诊抑郁症后需要药物加心理的综合性治疗。
虽然对抑郁症已有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但全球只有不足一半的患者(在一些国家中仅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有效治疗。
影响有效治疗的因素有
- 缺乏资源;
- 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
- 患者自身的病耻感;
- 社会对精神疾患的歧视等等。
(图片来源:网络)
总结
抑郁症不可怕,也并不是战胜不了,及时察觉,尽早就医,调节心态,病症就能慢慢得到控制。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亲友有患上抑郁症的迹象,请记得尽快带他们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