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的英语作文
陕西神木总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1303736投资1.1亿元人民币、陕北县级博物馆中规模和馆藏量最大的神木县博物馆,赶在2011年年底前建成投入试运营并免费对外开放。神木县博物馆是该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馆舍工程于2008年3月动工兴建,建筑面积8600平方米,展厅面积3145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设有恐龙、古代文明、汉画像石专题、杨家将专题、县情、临时等6大展厅,旨在从多角度、多侧面向观众揭示神木及陕北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展现当地悠久的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交融共进、层叠兴替的发展历程。神木县是中国迄今最早发现恐龙足迹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第一恐龙足迹化石(杨氏中国足迹)”,就是1929年杨钟健教授和法国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德日进(TeilharddeChardin)共同发现于神木。2008年,神木县邱井沟村和李家南洼村当地村民又在两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神木县博物馆专设恐龙展厅,将恐龙足迹化石采集复原展览,对观众进行恐龙相关知识科普教育。作为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杨家将”的故里,神木县博物馆专设杨家将文化专题展厅,通过展品、独立展柜、辅助展板、多媒体影视资料及雕塑等,对杨家将人物及其历史背景进行全方位展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据悉,神木县博物馆很大一部分馆藏展品为胡文高私人多年收藏,大多藏品出自该县石峁遗址。中国古、文博界一批专家前来考察时,对胡文高私人收藏的器物及展品给予高度评价,对石峁遗址的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寄予厚望。
地震不期而至 博物馆有哪些防震绝招
线拴固定法 地震中,文物出现滑动、翻倒,甚至从展柜中飞出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博物馆在展示文物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固定文物,避免其移位。 当前世界上博物馆在固定文物上常用到“线拴固定法”。通常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在陶器、瓷器等文物的颈部或腰部系上透明尼龙线,再将尼龙线拉紧用小钉固定到展台的四角。 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操作起来非常讲究手法,缠线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的话,接触文物的地方有可能造成文物色彩剥落;太松的话,地震中文物依然会晃动,起不到什么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博物馆渐渐摸索出了解决办法,比如在彩绘的地方,可以加上一根细小透明有弹性的套管,这样就可以减少细线对文物的摩擦。 对于线的选择,许多博物馆都使用钓鱼线,这种线很细几乎不会影响观览效果,同时它又非常结实,且张力较强,足以固定类似青铜器这样较重的文物。据了解,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博物馆使用了一种新材料钓鱼线,这种线采用超高分子树脂制成,比一般的尼龙线张力高2.5倍。这种线本来是钓鱿鱼用的,后来被博物馆发现,从而登堂入室为文物保驾护航。 支架固定法 塑像文物因为造型不规则,所以较难用线拴法固定,针对这种文物,博物馆通常采用“支架固定法”。 支架固定法最适用于陶制仕女俑,因为支架一般是中空的,这样可以在展台中心按俑的高度和粗细设置一根立柱,然后将陶俑插进去就行了。对于造型更加复杂的马俑或骑俑,支架固定法也很适用,比如在马肚子下前后设两个支架,支架上有半圆形托,正好托着马身,使马倒不了。比较特殊的是唐三彩马,其往往自带一个底座,所以不能用托架,这时可前后左右各用一小卡子将底板卡在展台上就可以了。但这样做也有弊端,若发生特大地震,导致塑像摇动太大或发生展台冲撞的话,马腿就有可能折断。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支架法最好与线拴法结合使用。支架法与线拴法混搭的情况经常出现在石佛像上。通常情况下,佛像脚部会固定在一个木制展台的凹槽里,在佛像的背后则立有一根铁制方立柱,立柱下方固定在结实的展台上,立柱上方连接着一个半圆形铁箍【或由一根带细管的钢丝代替】,正好卡住佛像的腰部,半圆形铁箍也一样要与佛像之间垫上一层衬垫,以防止擦伤文物,如果有彩绘的话,还需使用更光滑的衬垫,以防止将色彩擦落。 加装防滑垫 使用防滑垫是一种更为新颖、便捷的固定文物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体积较小的文物,如杯、碗、瓶、罐等效果极佳。 防滑垫是一种透明胶垫,使用新型材料制成,摸上去柔中有硬,有些黏度,但又不是胶,所以不会粘在文物上。把瓷器放在胶垫上,就能将底部粘住,所以瓷器不会倒,也不会滑动,还可以减震。防滑垫薄厚不一,可根据器物的形态选择,比如做成凹槽状的,可以将瓷器底部放在凹槽里,使之更加稳定。 日本博物馆如今多采用一种圆形防滑垫,各种大小都有,把它贴在器物足底,完全不影响观览效果。基于防滑垫的广泛使用,日本还出现了更为安全的防滑展台,即给整个展台都铺上一层防滑垫,以做到对文物全方位的保护。 由于防滑垫比较经济实惠,所以除了博物馆外,它们在个人收藏者间也很受青睐。 使用免震设备 对于价值连城的珍宝,博物馆有必要为其购置一套免震设备,以确保文物在强震中也能稳如泰山。 免震展柜最早出现于日本,其外形与一般展示柜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其下部装有免震装置。免震装置可分为二次元免震和三次元免震。二次元免震就是让展台仅在水平方向可滑动,相当于吸收地震的横波;而三次元免震除了可使展台水平滑动外,还能吸收上下震动的纵波,进而达到吸收地震中破坏力最强的混合波的效果。 据悉,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曾针对三次元免震进行了地震波加振及免震台动作试验,当震动设定相当于4级地震时,摆放在免震台上盛满水的高脚杯依然纹丝不动,一滴水也没有洒出来。免震柜防震效果极佳,但因为太贵,在日本配有该装置的博物馆也不是很多。 如果文物不用放在大厅展示的话,倒是有一种低配的“免震柜”可应用于库房中。据了解,在加拿大文保中心收藏瓷器的库房里,有一种类似中国囊匣结构的抽屉,瓷盘卧在与自身形状相符的软托里,用两根布带呈十字将盘与软托系住,抽屉中含有整体的发泡缓震材料,上面带有多个凹槽,可将瓷盘连同外层包装好的软托放进去,进而起到一定的“免震”效果。 建设防震博物馆 事实上,在真正遇到强震时,博物馆里的糟糕情况往往比人们预想中要复杂得多。例如,由于文物架没有阻止文物掉落的棱边,且没有防滑处理,导致文物在架子上碰撞、跌落;或因文物架未与房顶连接固定,只固定了底部,从而造成架台翻倒,使文物损坏;如果地震造成水管破裂或机械失灵,会造成展厅和库房进水;由于长时间断电,展厅、展柜及库房的温度和湿度无法调整,温度、湿度变化造成了部分贵重文物的损坏等等……所以,博物馆防震最好的办法就是建设防震博物馆。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许多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把抗震考虑在内。日本的防震博物馆主要是将建筑与地面相分离,中间为设有缓冲装置的减震层,减震层在震动中产生变形,进而有效地吸收地震能,减弱地震对建筑的震动传导,减轻建筑内部的晃动幅度,使得建筑自身以及建筑内部的展柜在地震中免于倾倒。采取这种抗震结构最为典型的是2005年建成的九州国立博物馆。 我国的防震博物馆以成都博物馆最具代表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成都博物馆曾因为防震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馆藏文物受损。后来,成都博物馆在新馆建设时,就把防震作为重中之重,成博在整体建筑的下面测算出了300多个点位,全部放置了橡胶支座;此外,该博物馆还配备了多元化防震设备产品,如独立柜防震台、通柜隔震台、密集柜防震地板等,为近百件珍贵文物安装了专属防震装置。【宗合】
铜鼓上的太阳芒代表什么?
铜鼓自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铜以及少量锡、铅、锌等融合铸造而成的,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诸如炊具、乐器、神器等不同的角色,它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延续着古人世代相传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文明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海南日报记者?黄?晶 铜鼓千千面,面面皆不同。 作为一种青铜重器,铜鼓因形体巨大,而鲜见于民间收藏,而随着收藏日益升温,铜鼓逐渐开始被各路藏家所重视。 当前已知海南出土铜鼓中,以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出土的汉代北流型铜鼓为体积最大者,现藏于省博物馆。此外,省博物馆还入藏两面临高县出土的汉代北流型铜鼓,体积稍小。美在太阳纹 铜鼓之美,美在鼓面纹饰。不少铜鼓收藏者,采用拓片的方式,集千面铜鼓成册,用作欣赏,研究铜鼓发展历程。 记者在省博物馆看到,昌江出土的汉代铜鼓,面径达100厘米,腰围达270厘米,置于独立展柜中。 仔细观察铜鼓,可见鼓面铸四只立蛙,蛙身长3.7厘米,高2厘米,三只呈逆时针站立,一只为顺时针站立,使鼓面富于变幻,立体感增强。 该铜鼓的鼓面正中铸八芒太阳纹,从圆心向外,铸多圈弦纹,构成晕圈。相邻展柜中的临高出土汉代北流型铜鼓,同样具有太阳纹饰。 据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介绍,这种由光体和光芒构成的太阳纹是最早出现于铜鼓上的最基本的装饰纹样,是鼓面装饰中最重要、最醒目的图案,也是唯一贯穿于铜鼓历史始终的纹样。 丘刚说,太阳纹原本是铜鼓浇铸口留下的残痕,经反复打磨修饰成为一个圆饼形的突出体,少数民族先民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并结合太阳崇拜,最终形成了太阳纹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有学者认为,太阳纹不仅是铜鼓所有纹饰的中心和重心,也是铜鼓作为乐器、礼器和权力重器的最具崇拜、信仰和文化意义的标志。太阳纹的设计是铜鼓工艺家的第一步工作,任何铜鼓形制上的变化,必先导致太阳纹的改变,太阳纹占据鼓面主导,其他纹饰只不过是表达对太阳纹的自然崇拜罢了。 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同1980年在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上以标准器出土地名将铜鼓分为八个类型的分法,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八大类型铜鼓的总体特征是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形态优美,纹饰变幻。美在共鸣声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有记:“蛮夷之乐有铜鼓。”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的铜鼓多与其他乐器同放在一起。 铜鼓,由专做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声的“铜鼓”,铜鼓价值的高低与其音色好坏息息相关,声音好者,比较贵重。 按照现代乐器分类,铜鼓属于体鸣乐器,其腔体具有独特的储存、共鸣和传声结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介绍,敲击铜鼓的鼓面,可以发出金属的音响,鼓声经过圆柱形的鼓腰,最后到达宽敞的鼓足,由此向外传送,形成独特的铜鼓音乐。 五代词人孙光宪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樯立。板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词中描写的是南国早春,木棉花开,少数民族敲击铜鼓,发出阵阵鼓声,人们舞蹈赛神祈福平安。 吴伟峰说,铜鼓是一种民族民间乐器,在使用和传承上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因此一直没有成形的乐谱流传,直到19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用汉字和符号记录鼓点,逐渐形成鼓谱。 据介绍,铜鼓演奏一般由数个鼓点联成一个套路,每个鼓点的连接转换都有一种节奏变化的提示,这种提示是一种即兴式的变化,具有相当的自由度,与传统戏曲中的开台锣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伟峰说,民间还流传下来铜鼓舞,一种是以铜鼓为道具的舞蹈,还有一种便是铜鼓伴奏的舞蹈。 铜鼓舞作为一种形象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历史背景下的劳动场景,可以还原稻谷的生产过程,也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图腾崇拜。美在传奇 作为一种受到社会全体成员敬仰、崇拜的神圣器物,铜鼓的来源及其管理、传承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广西河池一带,一直流传着一首祭鼓词,词中写道:“古时天无云,天旱九个月……天娘母动心,放下倾盆雨,雨滴大如鼓……铸个大铜鼓,造个好铜鼓,人间有灾祸,打鼓报天娘。” 于是,人间有了铜鼓。 民歌歌谣中的内容纵然有些滑稽的地方,但是毕竟是古人美好愿望的寄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关于铜鼓的管理,广西民间也流传着多种版本,一种为私人所有,一种为宗族所有,还有一种为村寨集体所有,无论哪一种持有方式,人们对铜鼓的保护和管理非同寻常,铜鼓非但不能买卖,还必须经过杀鸡歃血等隆重的仪式,才能正式继承铜鼓。 丘刚介绍,海南当前已出土12面铜鼓皆为广西铸造,后随着军队流传至琼岛各地。 铜鼓是低频响器,频率越低,鼓声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因此铜鼓常被用于指挥军队作战,一来可以用铜鼓声召集部队准备战斗,二来可以用铜鼓声指挥部队进退。 在战争时期,铜鼓声具有绝对的权威,铜鼓声高昂,士气高涨,部队就会以压倒敌人的优势克敌制胜;铜鼓声不振,士气低落;如果铜鼓声消失,意味着战争失败。 事实上,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华民族进入了以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开始逐步摆脱了原始的迷茫,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次飞跃。 青铜器因其形制之大,种类之多,纹饰之美,铸造之精,成为古代中国文明的象征,与之相应的“尊神重鬼、轻视生命”的祭祀文化高度发展,大量的青铜礼器作为政治权利的象征,多用于宴饮或宗庙场合,赋予了“明贵贱、辨等级”的特殊时代意义。 自汉代以来,铜鼓文化代代承袭。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铜鼓属于部落首领手中的“重器”,但随着中原封建王朝势力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不断加强,这些地区的部落首领地位渐渐衰弱,铜鼓不再为权贵所专有,它作为乐器的功能日益突出。 吴伟峰说,随着铜鼓使用范围的扩大,铜鼓的实用功能被人们广泛开发,史载铜鼓在北宋时用于打更报时,直到1950年代,还有一些村间小学悬挂铜鼓,敲奏以定上下课时间。 盛世兴收藏,一年又一年,藏品多多变化,历史永流传。
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闽西人民革命史》、《闽西儿女战斗在祖国大地》、《共和国将帅的摇篮》 展览充分运用大量的文物、历史照片和资料,再现了闽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所进行的波澜壮阔、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坚持“二十年红旗不倒”的辉煌历史;讴歌了闽西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浴血奋战在中华大地的壮志豪情。共和国众多将军都曾在闽西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留下光辉的业绩,同时锤就了68位闽西籍的开国将军等许多优秀儿女。馆内的各陈列展览,既为单独专题,又可有机联结,较为完整地展现了20世纪闽西红土地的百年光辉历史。
故宫博物院丢了七件藏品分别是什么?
2011年5月11日(星期三) 上午10:50 这是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故宫(微博)内展出的金丝嵌宝石手袋。 4月26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负责人王夏虹向记者介绍黄花梨家具。 一工作人员示意游客止步。昨日,故宫东区暂停开放。 昨日,故宫北门内东侧被隔离,武警在这里站岗。5月8日,故宫内发生展品失窃事件。 故宫7展品失窃 系港一博物馆临时展品,“保额31万”但“价值千万” 据称警方锁定疑犯,系闭馆前藏匿故宫半夜施盗 本报讯 5月8日,故宫博物院发生窃案,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斋宫临时展出的7件展品失窃。据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介绍,丢失展品为金银镶嵌宝石的西式化妆盒,估计价值数千万元。昨天,故宫博物院及北京警方均证实展品被盗事件,当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网友称保安曾发现可疑人员 “绝对内部消息!故宫被盗!”昨日,在多个论坛和微博上,出现故宫内物品失窃的消息。 网友“天黑等待”在网上发帖称,9日凌晨零时许,多名保卫巡查人员在故宫内发现一可疑人员,其身上蹭有红墙的颜色。巡查人员命令其蹲下,并打电话联系上级汇报情况,但在此过程中,嫌疑人逃跑。第二天对外开放前,故宫人员再一次全院重点检查时,发现内左门斋宫“后墙有洞,殿内展柜被撬,丢失文物7件”。此外,还有博友称“被盗文物价值10亿”。 失窃展品系一金融家私人藏品 对此,昨日下午,故宫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消息证实,在斋宫展出的引进临时展览《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展品为首饰盒等二十世纪作品】,5月8日发生展品失窃,现公安部门正在侦破中。不过,对于失窃展品的价值,故宫并未回应。 据了解,《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展出了130件中式家具、西式化妆盒、手袋等物件,展览于4月28日正式开幕,持续至6月27日。 昨日,香港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称,她9日中午接到故宫的邮件,才得知展品失窃。王夏虹说,此次被盗的展品共有7件,多为香港知名金融家冯耀辉所收藏的西式化妆盒,全部为金银制品,镶嵌各类宝石。 对于网上传言藏品总价10亿元,王夏虹澄清说,没有那么多,“保守估计几千万元吧”。 据称警方锁定嫌疑人正追捕 北京警方表示,经初步调查,丢失物品为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在故宫博物院临时展点内展览的现代工艺品。当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另据内部消息称,警方经过现场遗留的痕迹,监控录像等线索,已经锁定一名27岁的非京籍嫌疑人,其在闭馆前藏匿在故宫中,并于半夜施盗。当前,办案人员正对其展开追捕。但该消息未获市公安局新闻办相关负责人证实。 ■ 追访 “两依藏”馆长抵京,今日公布7件被盗展品照片 另有两藏品掉落故宫墙脚 昨晚,香港两依藏博物馆馆长王夏虹乘坐航班,抵达北京首都机场。 王夏虹说,她是前天中午11时许,收到故宫方面邮件,得知展品被盗的。两依藏的藏主为香港知名金融家冯耀辉,此次在故宫的展出,共遴选出19件中式黄花梨和紫檀家具、木器及111件套玲珑别致的西式化妆盒、手袋。 王夏虹表示,事发后最初盘点时,发现被盗藏品共有9件。事后不久,故宫方面发现有2件藏品被遗落在外墙的墙脚处,不过均出现了损伤。其中一件是晚装包,另一件是卡地亚的化妆盒。 丢失的藏品除一件为晚装包外,其余都为西式化妆盒,这些金制品上镶满宝石。“其中一件化妆盒镶嵌橄榄石,现在这种宝石矿已经绝迹,一些化妆盒的工艺也已经失传。”王夏虹介绍,现场共有十来个展柜,有两个柜子被打开,嫌疑人拿的全部是金制镶嵌宝石的,都非常珍贵。嫌疑人还曾尝试撬开中间的一个展柜,内装有最贵重的藏品,但是没有撬开。 王夏虹说,因在故宫展览,之前未预料失窃等意外,只象征性地投保,7件丢失的藏品保额总共只有31万元,“现在很后悔”。 在得知藏品被盗之后,香港方面进行了紧急磋商,她想把藏品立刻运回香港,但冯耀辉没有同意,双方共同讨论后决定:待故宫把损坏的展柜修复之后,展览照常进行,并将填补更好的展品,继续展出。 王夏虹表示,今日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7件被盗展品的清晰照片,以此“阻止黑市买卖”。 ■ 探访 故宫东区暂停对外开放 昨日,记者进入故宫后看到,发生窃案的故宫东线,即乾清门到神武门一线以东的宫殿,均暂停对外开放,涉及斋宫、延禧宫、景仁宫、承乾宫等。 乾清门东侧为内左门,内有内东路通往东侧各宫。昨天中午,内左门的两扇红木门虚掩,一名武警和一名故宫工作人员在门前值守,告知游人已经临时封闭。而能从中线进入内东路的日精门、景和门,也被工作人员锁住。此外,北侧神武门内广场的东侧,入口处有武警值守,并拉上警戒线,现场可见警方人员频繁进出。值守武警称,此处自9日起临时封闭,不对游人开放。 坤宁宫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此次东侧宫殿临时关闭,就是因为斋宫内的两依藏展品失窃,警方正在现场调查。“一时半会儿可能开放不了,至少得等到抓到贼。” ■ 安保 故宫安保:人防、物防、犬防 安防控制室改扩建预计十月完工,将消除个别监控死角 依照故宫的文物安防规定,白天,所有展厅内的文物安全由开放管理处负责。游客走后,每一处展厅的工作人员都要对所属区域的文物进行清点,并搜查可能藏匿人或物的角落,连灭火器的把手、枯井深处和高大展柜的顶端都要一一清查。 三种安防手段包括犬防 据了解,在故宫,有三种安防手段,其中,“人防”靠的是人海战术;“物防”主要是铁栅栏、铁窗、防爆玻璃等;犬防,则主要是靠警犬搜索。 1987年6月24日,吉林人韩吉林切断报警装置,将放有奉天之印、皇后之宝等11件国宝的展柜挪开时被发现,后被判死刑。那一年,故宫内开始允许养狗,犬防也由此开始。 故宫工程处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故宫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是从1987年开始,历经十年终告竣工。1998年,故宫博物院真正进入了“技防时代”。 珍宝馆内外监控无空白 当前,故宫在一级风险地点装有先进的设备和至少三种复核手段。其中,珍宝馆是重点巡查区域,馆的内外,红外线、微波、声音等多种报警器探头24小时开启,可全方位监视,没有空白点。在故宫中央控制室,保卫处工作人员24小时面对40多台显示器,故宫内任何地点一旦出现报警,系统将自动录像,并有三种以上的技术手段进行复核,如发生意外,会立即通过专线电话上报。 地下文物库房则保存了60多万件珍贵文物,其有独立的中央控制室和工作组。 安防控制室正改扩建 2010年10月9日上午,故宫博物院安防控制室改扩建工程奠基仪式在奉先殿东跨院举行。 郑欣淼院长在致辞中表示,建设新安防控制室,则标志着故宫新的安全防范报警系统工程改造项目正式拉开序幕。 根据承揽此项工程的有关人士介绍,这项工程预计将在今年10月份投入使用。届时,故宫内部将实现全天候、全方位、无缝隙的监控,消除当前故宫个别区域的监控死角。 相关热词: 京警方推荐防贼十招 北京一市场再发火灾 京举办万人相亲大会
© 版权声明